治乱言世言政,而亡国不言者,亡国世绝而无政故也。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言也,声也,以文为主,则非其至,故其动天地感鬼神者,为近而已。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以其所类而比之之谓比,以其所感发而况之之谓兴;兴兼比与赋者也。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主文谲谏,有巽入之道,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世传以为言其义者子夏也。观其文辞,自秦、汉以来诸儒,盖莫能与于此。然传以为子夏,臣窃疑之。《诗》上及于文王、高宗、成汤,如《江有汜》之为“美媵”,《那》之为“祀成汤”,《殷武》之为“祀高宗”。方其作时,无义以示后世,则虽孔子亦不可得而知,况于子夏乎?发于声而长言之谓吟,形于言而永歌之谓咏。或曰教化,或曰政教,或曰刑政,何也?教化,本也;刑政,末也。至于王道衰,则其本先亡矣,故不足于教化而后言政教;不足于政教而后言刑政。苛则其末亦有所不足,此其所以可哀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上言变风、变雅,而此独言变风,何也?雅虽已变,天子犹有政焉;专言变风,则通乎无雅之后也,而犹知止乎礼义,则变雅之时可知矣。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