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送上门来赴死的万郎中

魏忠贤得报,查了查林汝翥的背景,不由大喜。

这个京城治安官,到底有什么来头?

他和首辅叶向高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林汝翥,字大葳(wēi),福清县(今福建省福清市)人,他是叶向高的同乡,两家祖籍地离得很近。京中都盛传他是叶向高的外甥,可见两人关系相当密切。

林是在天启四年(1624)六月才出任这个职务的,刚上任不久,就亲手处理了一件民事纠纷。

京师小民曹大的妻子,与小民牛臣的仆人因故吵架,曹妻一时想不开,服毒药寻了短见。这曹大虽然不起眼,但与宦官曹进、傅国兴有点儿关系,估计与曹进是同宗。

这下,牛臣可就捅了马蜂窝——关系学没学透,一脚踩炸了营!

曹进、傅国兴带领二十多名地痞流氓,不由分说闯进牛家,把财产抢掠一空,还用锥子把牛臣扎了几百下,让他终身别忘这个教训。

事情当然是报了官,但因为事涉宦官,京城各级刑官谁也不敢插手。案子转来转去,就转到了林汝翥的手上。

这个林汝翥,没有地方推了,同时也不想推。当即就提审曹大,一顿杀威棒,曹大就把曹进和傅国兴都供出来了。林汝翥大怒:宦官又何如?谁都不是法外臣民!立刻办了驾帖拿人,结果只拿到了曹进。

宦官在民间触犯了刑法,最终处理是要移交给内廷的。巡城御史问清楚后,也不能办罪,只能通过奏疏弹劾,由皇上下诏予以处罚。

曹进怕就怕把事情捅到皇上那儿去。他见林汝翥不是个用钱能买通的主儿,就哀求道:“大人只要不参我,我情愿受笞刑。”

林汝翥想了想,也行!就命手下打了他五十下竹条子。这东西也很厉害,但比打板子强,一般死不了人。

本来这事情也就算了,没想到,一日林汝翥在巡城时,忽然跑来一个不男不女之人,拦住他的马头就破口大骂。

京城里还有这么敢撒野的?林汝翥立刻叫人把这家伙拿下,一问,原来他就是傅国兴。

正找你找不着呢,倒送上门来了。回到衙门,林汝翥把惊堂木一拍,指指卷宗说:曹进都招了,你想怎么办?

这俩阉竖,可能属于低等宦官,既怕治罪,又拿不出钱来贿赂。傅国兴也只好自请处分——打我一顿得了。打完了,林大人就把他也给放了。

这场官司,应说处理得不错,错就错在时机不大对。官司办完几天后,就碰上了杖死万燝的突发事件。

小宦官们虽然没什么政治头脑,但宦官这次是把朝官干败了,他们还是看得出来的。

屁股被打肿的曹、傅两人,一下子就起了复仇心,跑到王体乾那里,挤出几滴眼泪,揉了几下屁股,求王公公给他们做主。

王体乾和魏忠贤是全体宦官的头儿,自己的手下被巡城御史打了屁股,主人脸上也无光。两人碰了碰情况,都很恼火,便商议着要报复。可巧又听说林汝翥是叶阁老的外甥,两人就更不能罢手了。

至于林汝翥是不是叶阁老的外甥,史料上记载不一,《三朝野记》和《启祯野乘》上都言之凿凿说是,《明史》和《明熹宗实录》则说这是传闻。因此现代史家各自采用的说法也就不同。

不管是不是,总之有瓜葛。

好,这次我老魏也要来个打狗欺主。

于是,由王体乾出面去忽悠天启,客、魏在一旁溜缝。轻车熟路,把天启又给激怒了:宦官是皇帝的内侍,打宦官,就是冒犯天威!

六月二十一日,皇帝下诏,杖责林汝翥一百下,削籍为民。

林汝翥猛然接到圣旨,魂飞天外!

这巡城御史本来是个很威风的官儿,责任就是管理京城街道的治安,老百姓又称之为“巡街御史”。出巡时的派头,可谓地动山摇。队伍前列有两个兵卒,手抡长鞭,辟空啪啪作响。小偷、流氓、恶少一听到这鞭声,撒腿就跑,躲得远远的。

有时候,六部九卿的车夫狐假虎威,在大街上争道,谁也不让谁。要是碰上巡城御史路过,双方立马就和解。有那眼神不济的,还在争执,只要林大人一声令下,当场按倒就打屁股,不管你主子是谁。

巡城御史揍两个小宦官,不是小菜一碟吗?这是国家法度。

可是当时,法能大过人吗?

林御史这回知道宦官的厉害了。廷杖?万燝刚被一顿棍子打死,我还能活吗?他越想越怕,反正官帽子也没了,就跑吧!

他怕被东厂的人盯上,就翻过自家墙头,躲到邻居家一座空房子里,藏了一天一夜,然后瞅空子溜出城去了。

前京城治安长官潜逃!魏忠贤也没料到林汝翥还有这一手,小宦官们去抓林御史,扑了个空,气得哇哇乱叫。

这林大人,能跑到哪儿去呢?如今遍天下谁还敢窝藏他?

魏忠贤一推理,觉得这人没准儿藏到叶阁老家里去了。

于是,他派了一批宦官,去叶阁老家里要人。小宦官们得了令,如狼似虎,先把叶府团团围住,然后进去,一片喧哗要捉人。

叶阁老家中,当然交不出逃匿的犯官。小宦官们就咋呼着,不肯撤围。

叶向高哪里受得了这个?不管怎么说,他也是当朝第一大臣,受魏忠贤的气也就罢了,如今居然连小宦官也敢来家里闹,还有没有《大明律》了!

他立刻奋笔上疏求去,说:“中官围阁臣第,二百年来所无。臣若不去,何颜见士大夫?”

事情报到了天启那里,天启也觉得宦官这么闹,有失国家体统,于是下令:赶快撤了。

撤是撤了,但围也就围了。围困宰相府,没受到任何追究。抓犯官嘛,过激也就过激一点儿了。

这个林汝翥一跑,最没面子的是监察系统的头头——都察院左都御史孙玮。他手下的属官,一贯是监察别人违纪犯法的,怎么能就这么跑了?即便皇上要重罚,粉身碎骨也得挺着——娘打孩子嘛,错了也可以理解,但就是不能跑!

孙玮正卧病在床,手拿不动笔,就叫李应升替自己起草奏疏,要参这个贪生怕死的林御史。他说:“林汝翥不肯做强项之人(不低头的人),竟成了逃跑之臣,致使皇帝座下少了一个取义成仁的忠臣。御史台有这样贪生怕死的官员,实在有损国威。不听皇上的话,就是破坏法纪!”

这奏疏,固然是对林御史临阵脱逃有气,但骨子里,还是在讽刺皇上糊涂透顶。

其实,林汝翥并不是真的想一走了之。他一个朝廷命官,即使削了籍,还有起复的可能。如果真的跑了,那就永为罪人,前面的几十年都白干了。

他这次是跑到了遵化,进了顺天巡抚邓汉的衙门,算是投案自首。逃离京师,不过是好汉不吃眼前亏,想要躲开宦官的毒手。

七月初一,邓汉如实上报。但天启并未有所松动,让继续执行前旨,还是要打。

都察院这下炸了锅!这叫什么话,堂堂监察大员,被宦官逼得逃命,完了还要打。一帮御史们就商量着要上疏论救。

李应升也跑去找孙玮,说:“林御史投案,法纪幸未破坏。他不过是想找一个能代皇上公正执法的部门,而不想死于宦官之手。而且,以我们御史大人的一百棍,对宦官的五十竹条子,于法也不公啊!”

孙玮一想也是,就叫李应升赶快写疏论救。

长官带了头,十三道御史就纷纷上疏救人,但天启一概不理。

林汝翥没有躲得了一顿打。但他这一跑,引起了舆论轰动,还是对保命起了作用。一是锦衣卫虽然照打,可终究没敢把他打死了;二是小宦官们也不敢再跑出来拿锥子扎了。

前后一个月的风波,总算过去了。

这其中,首辅叶向高内心的震动最大。他看明白了:在皇上眼里,在魏忠贤眼里,原来他这个三朝元老什么也不是。无论万燝事件,还是林汝翥事件,对自己一点面子都不给留,将来还能有什么作为?

大明的朝政,眼看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就随它去吧。

只可叹,数年来小心翼翼地“调停”,一腔心血全泡了汤。

学富五车,位极人臣,还赶不上个没卵的混混儿!真是天理何在?

叶阁老万念俱灰,在家躺倒了。把大门紧闭,不再上班了。

他这一次,是铁了心要辞职了。复出以来,他的辞职报告一共写了十八份,大多是以退为进的虚套,不过是提醒皇上:我对你有所不满,希望你能改一改。

自从出了万燝杖毙事件,他就一连上了多道辞呈,去意渐浓。至林汝翥被杖,就更加坚定辞官归田的打算了,不再有任何虚情假意。

正好天启对他这一段以来的态度也不满,于是君臣俩心照不宣。天启虚情假意地挽留了几回,终于在九月初七下诏,允准叶向高致仕,一切待遇从优。

叶向高在临走前的这一段时间里,对自己主持“东林内阁”这一段的做法相当懊悔,曾在给朱国桢的信中说:我就像个赌徒一样,老本已经统统输光,这都是因我谋划不周所致,怨不得别人。

叶阁老具体懊悔些什么,不得而知。不过,与虎谋皮是谋不来的,他大概已经彻底明白。当初还不如脖子一挺,协调大家跟阉党死拼一下,或许还有个活路。如今战也不成,和也不成,确实是满盘皆输。

但是,叶向高在天启党争中的作用,也不好一概而论。他的调停策略,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反面的作用是,没能以阁臣之重,协调众臣与魏忠贤决战,反而起到了涣散斗志的作用;正面的作用是,毕竟魏忠贤对首辅有所忌惮,叶的周旋,对整个东林阵营起到了一定的庇护作用。

他毕竟是一面墙,尽管老而朽,也是有保护作用的。当他一旦倒塌,东林党人就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未来的形势,已能嗅得到血腥味!

在另一阵营,魏忠贤的目标则非常明确。杨涟上疏的时候,他就精确地分析过形势,提出了“必去叶向高而后可”的总战略。

他注视着叶向高蹒跚而去的身影,额手称庆,也许在心里说:余皆不足虑矣!

车辚辚,马萧萧,秋来又辞长安道。

叶阁老的心里,弥漫的是悲凉之气。他这一去,东林内阁等于轰然倒地。虽然阁内还有韩,还有朱国桢,但他们两人,如何能挡得住对方的千钧之力?

他行前所上的一份陛辞疏,也就是御前告别信,还试图最后对皇上、太监、廷臣三方面分别进行劝告。他说:“事久必自明。历观前史,自汉唐以至本朝,中官之邪正善恶,昭然若揭,未尝歪曲漏掉一人!”

但强势的一方怎肯收手?弱势的一方又怎肯束手就擒?

叶阁老纵有高瞻远瞩,又有谁能听得进去——

宦官们不相信坚如磐石的权力能消亡,廷臣们等不得让历史来做最终结论。

血战,是注定要来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