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魏还想到了下一步:搞倒了张皇后,就另立魏良卿的女儿为皇后。这魏良卿是谁?魏忠贤的大哥魏青蚂螂之子,现在已经在掌管锦衣卫南镇抚司(审讯机关)了。
想得美啊!
因此,搞倒张皇后,就不是一个局部的阴谋,而是深思熟虑的一盘大棋。
但由于这种想法太过荒诞,即使在客、魏阵营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客氏回老家去探亲时,她的老母亲就劝她不要胡来,万一调查张皇后查不出问题,后果将很难预料。客氏闻听,心里也发虚,自此才有所收敛。
魏忠贤意识到,张皇后是他将来实施“宏图大计”的一个绝大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他又想出一个绝招:私召了一批武士,引入大内,暗藏在便殿附近,然后诱导天启来便殿办公。魏忠贤故做警惕状,带人四处搜索,将几个身带凶器的武士搜出。天启不知是计,大惊失色,下令把刺客交给东厂和锦衣卫审讯。
武士们按照魏忠贤事先与他们定好的口径,诬招是张国纪指使他们欲行弑逆,谋立信王朱由检(即后来的崇祯帝)。
此计可谓一箭双雕,既能彻底搞垮张皇后一家,又把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信王牵扯在内。这样一来,可以将与天启有亲缘关系的两大势力一举铲除,消灭最具威胁性的潜在力量。
但这事情策划得太儿戏了,阉党重要人物王体乾得知后,吃了一惊,连忙跑去找魏、客,表示了极大的疑虑。他说:“皇上凡事迷迷糊糊,独于兄弟、夫妇间不薄。万一出了纰漏,吾辈将死无葬身之地!”
魏忠贤想想,觉得王体乾说得有道理,人多嘴杂,难免不泄露天机,于是他急忙下令把几个武士杀掉灭口。可怜那一帮粗人,当初应承来做这蠢事,不过是想图个快速发财,却把脑袋给玩掉了。
针对张皇后的阴谋,就这样持续了好多年。张国纪本人大概也不够检点,因此备受攻击。后来,张皇后为避开魏忠贤的锋芒,只得让天启把父亲打发回原籍。
天启同意了,下诏痛斥张国纪怙恃国恩,为非作歹,念中宫懿亲、国家大体,姑着回原籍,叫他回老家去痛改前非。
王体乾确实没看错,天启就是再糊涂,在原则问题上,也还是护着至亲骨肉和皇后的。此诏虽然把张国纪说成是个恶棍,但却明明白白地肯定,张国纪再坏也是皇后“懿亲”,这个“国家大体”是不可动摇的。
这件事,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效果:一是魏忠贤对张皇后一家的攻击,终于在皇帝那里碰了壁,未能得逞,只得拖延下去。二是毕竟赶跑了这个碍眼的老国丈,引起天下震动,显示了魏忠贤不可忽视的实力。从此,想依附魏忠贤的人,就再无顾虑了,攀附之徒便前赴后继。
在客、魏的挑拨之下,天启与张皇后的关系,终究还是愈加冷淡。按例,皇后千秋节(生日),对内侍和宫女都应有所赏赐,但天启就不拨给银子。张皇后没办法,只得赏了大家一些银制的豆叶。这东西,平常做赏赐还是可以的,但在千秋节赏人,就有点儿拿不出手。有的内侍嘲笑张皇后太寒酸,天启听到了,也不以为意。而逢到客氏生日,天启不仅亲自到场贺寿,还大赏众人,包括赏赐珍贵的“兜罗绒”(织法来自西域,极为豪华)。
面对冷落,张皇后采取的办法就是忍耐。她知道,有客、魏环伺,轻举妄动不仅不能取胜,还有可能导致不测。她以文雅对抗野蛮,在坤宁宫召集了一批比较聪明的宫女,教她们背诵唐诗宋词。为了打发深宫长夜,张皇后还让宫女们环列,依次背诵,以考勤懒。碰到背得流利的,皇后会开颜一笑:“学生子应该拜谢师傅了!”
闲来无事,张皇后还喜欢用五色绫制作菩萨像,一些信佛的宫女见了,也争相效仿。
这种策略表明,隐忍并不是一种软弱。再怎么搞,也搞不倒,这实际上就是强者!张皇后默默挨了许多岁月。后来客、魏虽然几次想发起总攻,但天启的身体情况越来越不好了,魏忠贤另外还有很多可忧虑的事,就这么延宕了多年,扳倒张皇后的阴谋终于成了泡影。
这个障碍没去掉,对魏忠贤的前途来说,是致命的隐患——张皇后在天启死后,成了魏忠贤在转折关头败亡的一个关键因素。
说到张皇后,在我们印象里,也许会是个半老女人的模样。其实,她在天启年间,才不过是个“高中女生”。天启大婚时,她年纪才十七岁。皇宫里选秀女,女孩大都在十四到十六岁,古代人立世早,这是他们的最佳婚龄。
因此张皇后与客、魏斗智,被卷入帝国矛盾中心的时候,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
这样一说,我们对她的胆识,就会有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了。
嫁入帝王家,真是不易啊!
她一直受到客、魏的监视与迫害。贵为国母,却只能谨慎得像个小媳妇,说来不可思议。
按明朝惯例,皇帝住在乾清宫。宫里有东、西两个殿,天启就住在西边的弘德殿。乾清宫的北边,就是皇后住的坤宁宫,坤宁宫也有东、西两个殿,但是没名儿,就叫东暖殿和西暖殿。
为了往来方便,皇后当然住在西暖殿。
在乾、坤两宫之间,还有一座交泰殿。客氏把她的直房,就设置在交泰殿的西偏房。你看这位置,正夹在乾、坤两宫之间,为的就是监视张皇后与天启的来往。客氏还把自己的心腹太监陈德润,安排为坤宁宫管事,完全把张皇后监控起来了。
天启三年(1623),张皇后怀孕,客、魏大惊。按照他们既定的“务绝皇嗣”方针,决定要对张皇后下狠手,雅称叫作“损元子”。元子,就是嫡子之意,意指皇后生的儿子。明朝一向重视嫡子,在立嗣君时,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客、魏要“损元子”,就是要让张皇后流产,不想让张皇后生的嫡子当未来的皇帝。
而且,客、魏是干脆不让皇上有任何儿子,别的宫妃生的也不行。这一决策,据说有他们长远的考虑,但后来,这也成了导致他们迅速覆灭的原因之一,此处先按下不表。
客氏把皇后身边不大听她话的宫女全部换掉,换上了一批还不太懂事的宫女。这等于撤掉了皇后自卫的防线。而后,暗嘱宫人在捻背时,重捻腰间,务必导致流产。这是明代宫里处理宫女意外怀孕的办法。
现代有的书上说,捻背就是捶背。高阳先生则更正说,不是捶背,而是推拿,也就是当今流行的按摩了。
客、魏把张皇后逼到了墙角,但尚未来得及消灭。这件事,可称晚明的大幸。但是“张皇后事件”中有关人物的结局,却颇令人感慨。
在“倒张”风潮中出了死力的刘志选,见诬蔑张皇后也并未遭受处罚,气焰愈盛,又连续攻击杨涟、左光斗等正直人士,深为魏忠贤所重,将他提为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一职。这个位置,官居正四品,名义上是都察院的三把手,而加了提督操江以后,实际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首脑,等于清朝的两江总督,负责安徽、江苏两地的江防与监察。
刘志选风光一时,却不料千算万算,魏忠贤却死在了他前头。后来,崇祯帝钦定逆案,刘志选没能跑得了——想“倾摇国母”,这也是吃了豹子胆了!因明朝法律并无“倾摇国母”的罪名,因此就援引“子骂母律”论罪,被逮下狱。他自知不免,上吊而死。这个七十多岁的“子”,为诬蔑二十多岁的“母”,到底未得善终。
魏忠贤倒张皇后未成,迁怒于参与选后的太监刘克敬和负责照管刘克敬的老阉马鉴,将两人贬到凤阳,偷偷缢杀。据《酌中志》记载,两人入殓后,在棺材里复苏,众人都听见棺中急迫有声,但畏惧魏忠贤的气焰,狠下心匆忙埋掉了,真是惨无人道!
后来,天启病重将传位于五弟信王时,张皇后不惧威胁,挫败了魏忠贤篡逆的企图,为权力平稳过渡立下大功,由此赢得世人尊重。崇祯帝尊她为懿安皇后。可惜,李自成大军进京后,玉石俱焚,在崇祯帝的再三催促下,张皇后最后自缢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