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皇帝家也有闹心的事

李太后把《内起居注》放到万历面前。

万历一看,某月某日,跟某老宫女有一腿。我的天,丢人哪!顿时面红耳赤,不说话了。

他抬起头来,看看母后,面有难色。

李太后是个阅事甚多的人,知道万历在想什么,就开导他说:“娘老了,到现在还没等到‘弄孙之喜’呢。这王氏要是生了个男孩,那就是祖宗社稷之福,你又何必忌讳呢?母以子贵,还能有什么等级差别?”

万历自小对母亲就又敬又怕,长大了也改不了,当下只好承认了,答应先封王宫女为“才人”(正五品)。在诞下皇子的两个月前,又把王氏封为“恭妃”。只几个月间,大龄宫女王氏,就从一名使唤丫头,骤升为一品夫人,端的是一个“嫁得好”!

万历十年(1582)八月,这位恭妃,给万历生了个结结实实的皇长子,名为朱常洛。

龙子千呼万唤才出来,这是值得普天同庆的大事,不仅要祭告祖先,还要由皇帝诏告天下,大赦罪犯。皇帝一高兴,连犯人也沾光,只要不是犯了谋反罪这类不好赦免的罪,统统放人。

不过,对万历来说,这都是虚应故事,他不看好这个皇子。主要是不喜欢孩子的妈——这位配偶,有点儿强加于人的感觉。

朱常洛出生前五十天,首辅张居正去世,万历开始亲政,从此宫中和外廷的事,他可以由着性子来了。

恭妃顶着个一品夫人的衔,日子却没跟着好起来,生下皇子之后,立即就被打入冷宫。待常洛长大以后,母子又不能相见,到后来抑郁成疾,竟致双目失明。

这位王氏的结局,相当凄惨。万历三十九年(1611),她年已五十多岁,不幸病重,朱常洛获准前去看望,见到宫门紧闭,忙要来钥匙,开锁而入。但见恭妃双目生翳,看不清东西。王氏手拉着常洛的衣襟,悲泣道:“吾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见了儿子一面后,不久就死了。

什么“母以子贵”?万历根本没听母后的话。就算是那位皇长子,万历也没正眼看过。

可是李太后和众臣却另有看法。在他们看来,这位皇长子,就是天经地义的皇位继承人。按照祖制,皇位继承人的第一候选人是嫡子,也就是皇后生的男孩,不论他在异母兄弟中排行第几,皇位都是他的。嫡子要是有几个,就传给老大。如果皇后无子,或者嫡子统统都夭折了,就轮到第二候选人——皇长子替补。如果皇帝根本就没儿子,那就另当别论,可以传位给弟弟或侄儿。

这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既讲亲疏,又讲齿序,实行起来大家无话可说,免得为争抢皇位而打破头。

现在的情况是,正宫娘娘王皇后无子,那么选皇储肯定就是“无嫡立长”。没娘的孩子朱常洛,只要不夭折,他的皇嗣地位将无人可以动摇。

但是,原则的威慑力有多大,在很多时候,是很成问题的。天下的事,并不是事事都一定讲原则的。

按照原则,朱常洛的继承人地位当然是固若金汤,一开始也确实是这样。虽然万历十二年(1584),又有了一个皇次子常溆(xù),但不幸早夭,到第二年正月就死了。而且连亲生母亲是谁,后来都查不到。《明史》里仅说是“母氏无考”,估计也是私幸而生的。

到万历十四年(1586)正月初五,又生了个皇三子朱常洵,想不到的大麻烦来了!

因为常洵的母亲——郑贵妃,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一个妃子。

这郑贵妃是个什么来历?她就是根据张居正的提议,册选“九嫔”当中的一个,当时封的是“淑嫔”。据一些史料记载,她被选入宫,十分偶然。

原来,郑氏生于京郊大兴县一个贫寒之家。当年,万历皇上要选妃的公告传到大兴时,全县官民一片哗然——好人家谁愿把女儿送到深宫里去?骨肉从此分离不说,若得不到皇帝青睐,那就得守一辈子活寡。于是县城里众多的适龄女子,为逃避册选,竟连夜出嫁。郑氏女的父亲郑承宪,也匆匆把她许配给某位“孝廉”为妾,并与夫家商量好,要火速成婚,肥水不能流进皇宫里去!

所谓孝廉,是个什么身份呢?就是民间对举人的俗称。按说是正牌知识分子,很有身份的人。但是黄花闺女给老头子做妾,要受正妻一辈子的气,这命实在是不好,郑氏女当然万分不情愿。

就在即将迎娶之时,父女俩相对,悲恸不已。哭声动静大了点儿,被过路的选妃太监听到,立即闯门而入。见郑氏生得十分俊俏,太监们便立即禀报主事官,不由分说,将郑氏带回了宫内。

——宁嫁给孝廉做妾,也不愿意给皇上做妾,古代民间的价值观,真是大可玩味!

但是,郑氏这一次,却是因祸得福了。一进宫门,就脱颖而出,赢得了万历皇帝的青睐,且终身痴情不渝。

入宫当年的三月,郑氏被册封为淑嫔,万历十一年(1583)八月就晋封为德妃。同年十一月生了个皇女,万历高兴得很,赏赐了内阁申时行等各位辅臣(与内阁有何干?)。万历十二年(1584)八月又晋封为贵妃,地位已经在皇长子的生母恭妃之上了,仅次于皇后。

她凭的什么,是漂亮吗?这一点,当然无疑。看她由淑嫔升为德妃的册文,能看出苗头,那上面说她“柔嘉玉质”。

但光有好面孔是不够的。万历是张居正手把手教育出来的,并非浅薄之徒,他看女人,恐怕也要看内质。

所以郑氏肯定有第二优势:知书达理。据说,一天夜里,万历住在郑贵妃宫中,无意间哼了一段《西厢记》曲词:“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万历刚一唱完,郑贵妃立刻就接上了后面一段:“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厉害,果然是厉害!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如果仅有这两点,郑贵妃还闹不出后来那么大的动静来。因此,她的第三个优势最为重要,就是极擅权术。史书上说她善媚,有权术,处处迎合帝意,因而得以专宠。

这才是根本。这个“媚”字,意思就是会讨好。古代史上,有一个很奇怪的命运筛子,百种人等,经这个筛子一筛,不同的结果就出来了——媚者扶摇直上,刚者蹉跎一世。即便是天才,也难逃这一筛。

郑贵妃靠着这媚的功夫,接近了最高权力,她的一些欲望,在客观上多少也影响了晚明的国运,是个很典型的“小人物影响大历史”的例子。

见郑贵妃生了皇三子,万历比得了头胎还高兴,张罗着要大办喜事。内库的钱不够用,他就写条子让户部拿钱,喜悦之情跃然纸上:着户部取太仓银十五万两进来!

本来把郑氏封为贵妃,就已经很不合乎规矩了,万历还想特事特办,要晋封郑贵妃为“皇贵妃”——离皇后只有一步之遥了。“皇贵妃”这个尊号,自明朝国初以来,还从没有一个活人得到过。

明朝成化年间,宪宗皇帝宠爱一位老宫女出身的万贵妃,万氏死后,追封为皇贵妃(这也是个厉害角色)。这是个不伦不类的名号——究竟是妃还是后?也只有宪宗那样的情痴皇帝才想得出来。后来到了清朝,才正式沿用此称,在皇后之下设置皇贵妃一人,成为定制。

此议一出,舆论大哗。朝臣们早就看出万历不大对劲儿,迟迟不册封太子不说,如今又要把郑贵妃抬到这么高的位置上,其用心,岂不是路人皆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