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峻死后,建康的余部推举其弟苏逸为主帅,闭城自守。其子苏硕在战场上搜索苏峻的尸骨,一无所获,大怒之下挖掘庾亮父母墓地,剖棺焚尸。苏峻散布各地的部将不是投降就是逃亡,武装呈崩溃之势,只有部将韩晃知道苏峻死讯后还引兵向建康收缩,企图负隅顽抗。咸和四年(329年)正月,历阳被建康攻破,祖约北逃后赵。二月,晋军攻破石头城,苏逸被杀,晋成帝脱险,意味着苏峻之乱基本平定。余部韩晃、张健等又在吴兴等地顽抗了一些年月,最后在晋军和世族武装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从军事角度说,苏峻之乱的结束标志着东晋初期叱咤风云的流民武装的消亡。之前,流民武装是南方军事力量的主要成分之一,而且是战斗力很强的中坚;之后,南方军事力量转弱,基本为政府武装,没有了流民领袖控制的半独立武装了。
三
苏峻之乱也被称为“苏峻、祖约之乱”,因为祖约也参与叛乱,算得上流民武装的二号人物。可惜祖约的能力和作为实在太差,没有给苏峻帮上什么忙,参加叛乱几乎就是自取灭亡。
祖约派侄子、女婿率主力参与苏峻叛乱后,自己的大本营竟然被颍川人陈光的少量军队攻破。侥幸得很,祖约左右有名随从叫做阎秃,长得和祖约很像,陈光误以为阎秃就是祖约,反而放跑了祖约。祖约翻墙逃亡,纠集部队反攻陈光。陈光投奔石勒。祖约许多部将对主帅大为失望,纷纷暗中勾结石勒,约为内应。石勒便趁火打劫,南下进攻祖约。部队溃败,祖约逃奔历阳。南逃后,祖约还想有所作为,派侄子祖涣进攻皖城,希望能占领新地盘,结果祖涣被晋军打败,空耗军力。等到晋军进攻历阳时,祖约无力再战,连夜北逃,余部投降。河南的这支流民武装至此也烟消云散了。
祖约率领数百人投靠石勒,石勒看不起祖约的为人,长期不见他。石勒的谋士程遐就说:“天下粗定,应当显明逆顺,忠君报国者应该奖赏,背叛不臣者应该惩处,这样天下才能归伏大王。祖约这样的人不应该收留,况且祖约来到我们这以后大引宾客,抢夺乡里先人田地,民怨已大。”于是,石勒设计,举办宴席欢迎祖约及其子弟。宴会当日,石勒本人装病不来,只有程遐出面招待祖约及其子弟。祖约敏感地知道这是鸿门宴,可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大醉而归,抱着外孙痛哭流涕。果然,祖约和亲属百余人在会后遭到屠杀,妇女伎妾都被后赵罚没。
祖逖组建武装的时候,有个奴仆叫做王安,是羯族人。祖逖非但没有歧视王安,还待之甚厚,北伐时祖逖对王安说:“石勒是你同族,你去投奔他吧。我这也不在乎少你一人。”他给了王安厚资,让他回到同胞那里。王安在石勒部下,逐渐积军功为将军,祖氏被族诛时,王安也在场。他偷偷把祖逖年仅10岁的庶子祖道重藏了下来,把他安顿在佛寺中。后赵灭亡后,祖道重南归东晋。祖逖家族这才延续了血脉。
苏峻之乱平定后,陶侃因功升为太尉、都督七州军事仍兼荆州刺史,封长沙郡公。刘胤因功升任江州刺史,在咸和五年(330年)被后将军郭默所杀。执政的王导延续和稀泥的方法,默认郭默的罪行,任命郭默为江州刺史。陶侃指责王导的纵容,迅速起兵抵江州,将郭默斩首,自己兼任了江州刺史。实际上,王导默认郭默夺权,未尝没有笼络郭默约束陶侃的意思。王导一贯在中庸的政策表象下尽可能地搞平衡,来维护中央朝廷的稳定。这是他比庾亮高明的地方。而陶侃刚正强硬,表面是雷厉风行地惩办杀人夺权的郭默,实际上也未尝没有争夺江州的意图。占领江州后,陶侃也就控制了长江的上游和中游,权力煊赫不亚于当年的王敦。人们开始担心陶侃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王敦。经过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后,朝廷力量大为削弱,可以依靠的勤王藩镇屈指可数,如果陶侃叛乱了,怎么办?
私下里还真有人怂恿陶侃起兵谋取更大的荣华富贵。陶侃一介武人,也对朝廷的一些弊政多加指责,让建康的衮衮诸公慌张了一阵子。不过陶侃始终没有造反,反而在咸和九年(334年)六月上表请求辞职,并且主动派人将官印、节传等送还朝廷。他生病了,不等朝廷同意就离开了荆州任所。离开前,陶侃将军资、器仗、牛马、舟船都造册登记,封闭仓库,等着朝廷派人接收。没几天,陶侃就在前往长沙的途中病逝,享年76岁。东晋朝野松了一口气,都对陶侃充满敬意。
纵观两晋南北朝,陶侃可能是最尽忠职守、大公无私的将领。在举国清谈、现实主义横行的社会中,陶侃终身勤于公事,恭而近礼,整天严肃端坐处理政事。他掌握东晋一半领土的政务和军事,事情头绪很多,但没有一件遗忘疏漏;远近所来书信公文,无不亲笔回信。陶侃办起事来下笔如流,笔无停滞,从来不让前来办事的人在门前等待过久。在他之后,东晋再也没有遇到这样的忠臣干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