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逃到浔阳投靠江州刺史温峤。温峤有救国赴难之心,无奈有心无力。江州是个小州,温峤又兵少将寡,不熟悉军事,无力平定苏峻之乱。于是,温峤邀请荆州刺史陶侃出兵同赴国难。
二
终于又轮到陶侃上场了。
陶侃在广州刺史的任上,遇到了王敦两次作乱,虽然两次都明确表示拥护朝廷,并且实际介入,但没有直接与王敦兵戎相对。然而在王敦之乱平定后,司马绍却任命陶侃回任极端重要的荆州刺史一职,还让陶侃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等于将长江中游的军政都交付给了陶侃。这是对陶侃莫大的宠信,更是司马绍的精心安排。司马绍致力于加强皇权,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在世族大家和大臣内部制造权利均势。所以,他提拔庾亮、制约王导,在世族内部制造均势;提拔江东士族,在南下世族和江东士族间搞平衡。任命陶侃主持荆州,固然看重陶侃的辉煌经历和崇高声望,更有在寒门地主和世族大家之间、在各大藩镇之间制造均势的打算。同时,司马绍也任命应詹为江州刺史。应詹既是讨王敦的功臣,又与陶侃同在刘弘部下做过官,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
庾亮主政后,把削藩的刀子也举到了手握重兵的陶侃头上。应詹正好死了,庾亮就派老世族、和自己关系深厚的温峤出任江州刺史。应詹死前给陶侃写信,希望陶侃能“竭节本朝,报恩幼主”,大约是他看出了陶侃对朝廷的不满情绪。陶侃也和苏峻、祖约一样,满以为自己能被晋明帝指定为顾命大臣,结果发现上台的是庾亮,自然对庾亮不满。苏峻之乱是庾亮处置失当引起的,陶侃很有一种在一旁看热闹的心理。接到温峤的出兵邀请后,陶侃答复说:“我是个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干预朝政。”温峤多次劝说,陶侃就是不答应。
苏峻这时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杀害了陶侃的儿子陶瞻。陶侃晚年丧子,悲痛万分,马上戎服上阵,集结部队,日夜兼程东下讨伐苏峻去了。
荆州大军先到江州。江州官民都以为陶侃要诛杀庾亮,一为泄私愤,二为谢天下。庾亮有知错能改的优点,主动跑到陶侃面前谢罪,谦虚地承认错误,请求陶侃处分。要知道,庾亮出身北方世族豪门,从小就名声在外,是名士翘楚,竟然主动向寒门小吏出身的陶侃谢罪。陶侃大为意外,惊呼:“庾元规(庾亮字)乃拜陶士行(陶侃字)邪!”既然庾亮引咎自责,陶侃也就冰释前嫌了。于是,陶侃与庾亮、温峤合兵一处,准备收复建康。
我们知道,东晋的重点一为扬州,一为荆州。扬州已是苏峻和流民武装的天下,只有同样兵多将精、久经沙场的陶侃和荆州军才有可能与苏峻一战。因此,庾亮和温峤主动推举陶侃为盟主,号令天下讨伐苏峻。苏峻得知陶侃起兵后,分兵抵抗。庾亮率军冲在最前面。北方流民骁勇善战,很快将庾亮的部队打败。庾亮撤退回来向陶侃谢罪。陶侃答:“古人三败后胜,君侯才败了二回,当今事急,不宜数耳。”诸将知道后,都不以失败为意,继续催军奋战。
却说北方南下的流民武装除了苏峻、祖约两支外,还有在广陵(今江苏扬州)的郗鉴一支。郗鉴拥戴皇室,率本部兵马勤王,向陶侃提出要扼守京口(今江苏镇江),阻碍苏峻从建康向东边州县的侵蚀,得到了陶侃的同意。郗鉴于是自广陵渡江占领京口,对苏峻形成东西夹击之势。之前,长江边上的建康和东边苏南、浙江州县的联系缺乏畅通的渠道,郗鉴经营京口后使之成为建康与东方联系的枢纽。京口开始崛起。
战争初期,苏峻的部队东西抄掠,胜多败少,又有北方的祖约遥相呼应,占据优势。勤王诸军胜少败多,不免气馁;温峤的江州军又缺粮,影响了士气,全靠陶侃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劝慰众人不要轻举妄动,要做长期抗战的准备,又分粮草接济温峤,渡过了最初的困难时期。咸和三年(328年)七月,祖约被后赵军攻击,溃败至历阳。九月,晋军烧毁了苏峻大军在句容、湖熟的军需积累,流民武装开始缺衣少粮。战争局势开始逆转了。陶侃率军队急攻石头城,触发了决战。苏峻和儿子苏硕、部将匡孝率领8000人迎战。苏峻派苏硕和匡孝带领数十骑进攻晋将赵胤,竟然大败赵胤。这个只能算是特例的小胜利冲昏了苏峻的头脑,他看到赵胤的部队大败而逃,大喊:“匡孝能败敌,我反倒不如他吗!”于是,只见苏峻以主帅之躯撇下大部队,也率领数名骑兵向北突击晋军。晋军大喜过望,大批大批地向苏峻几个人涌来,苏峻见无法取胜,准备逃回,不想坐骑失足颠踬。陶侃的部将彭世、李千等望见,用长矛投射,苏峻坠落马下,被晋军追上斩首,遭到剐割肢体、骨骸焚烧的下场。苏峻就这么戏剧性地死了,勤王三军将士都高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