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九日的早朝,紫宸殿外,百官一如往常地参加朝会。当宦官刘克明一身素服走出,宣读了天子李湛的遗诏之后,百官才惊讶地得知了天子的死讯。遗诏中,大行皇帝立宪宗第六子绛王李悟为帝。随后在刘克明的扶助下,绛王李悟出来面见了百官。
按照礼制,百官此时要向这位皇位继承者参拜,行君臣之礼。可是朝臣们一片哗然,无人向李悟行此大礼。
前一天还是活蹦乱跳的天子,怎么一夜之间就暴崩了?绛王又是如何莫名其妙被立为储君的?事情此前毫无预兆,不能不让人生疑。大行皇帝李湛虽然年轻,但已有了子嗣,只是还很年幼,并未立太子。就算年幼的皇子不适合继承皇位,也应该由大行皇帝的兄弟,也就是穆宗皇帝的其他儿子来继承,怎么排也轮不到大行皇帝的叔叔。
更使人警觉的是,刘克明等几个天子李湛的贴身宦官开始以新君的名义向宦官集团发号施令,似乎要更换枢密使、神策中尉的人选,好让刘克明等人接掌宦官集团的大权。
内廷之中,宦官们也才刚刚从刘克明那里得知天子驾崩的消息。以枢密使王守澄为首,另一位枢密使杨承和、左右神策中尉魏从简、梁守谦聚集在一起,紧张地商议着。
在宫中,两枢密、两中尉号称“四贵”,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魁首。
京畿的防御,分为南衙和北司,南衙就是宰相主掌的中书门下,掌管十六卫军,如今十六卫已经基本名存实亡,只有金吾卫仍在维持京城治安;北司指的就是皇帝的内廷,由宦官掌握皇室直属的羽林、射生、飞龙等军,以及帝国如今的最强武装——神策军。可以这么说,当天子李湛突然驾崩,朝中内外疑惧之时,王守澄、杨承和、魏从简、梁守谦这四位实际掌握着长安城最强武装的宦官,已经有了左右朝局的能力。
他们四人商议之后作出了判断:天子暴崩,凶手一定是刘克明这一伙人,他们为了攫取更多权力,悍然弑君,拥立绛王李悟,还想侵夺宦官集团的兵权。对这种野蛮行径,他们决不能容忍,必须施以打击!他们决定引卫兵入宫诛杀叛逆,同时拥立合适的皇位继承人。他们商议之后,一致认为最合适的继承人应当是颇有贤名的穆宗第二子——江王李昂。
商议定后,王守澄等人还不敢独自行动,到翰林院请来了翰林学士韦处厚一起坐镇。他们还设法征求南衙宰相裴度的意见,幸运的是,他们的秘密计划得到了裴度的首肯。南衙与北司,此时无比团结。
因为有着共同的敌人,他们不能容忍刘克明这种徼幸之徒、这种站在门口的野蛮人踏入朝局,这种人一旦出现,必须一致联合加以清除。
当天夜里,在王守澄等人的调度下,驻扎在禁苑中的左右神策军、飞龙军开入了大明宫。刘克明集团守在金銮殿里,几乎没有做出抵抗便被一举剿灭。刘克明投井而死,绛王李悟也在乱军之中出了“意外”,“不慎”亡故。
十二月十日,经历了一晚上的喧闹,清晨,百官再次来到大明宫紫宸殿外参加新的一次朝会。在最高处一身丧服出场的,是大行皇帝李湛的二弟江王李昂。李昂是前一夜匆忙间被迎入大明宫的,他对着先帝的灵位悲号,身上穿着的,还是昨日为已故的绛王李悟赶制的素衣。他身边一侧低调侍立着的,则是王守澄等宦官以及韦处厚等翰林学士。
宰相裴度领头,高呼万岁。有这位朝廷中的定海神针带头,百官一起向着李昂拜倒,行君臣之礼。
几天后,李昂正式继位,成了大唐第十四位皇帝。新春佳节不久到来,李昂下令改元“大和”,大赦天下。
皇位更迭,这已经是不知第几次要通过发动政变来解决了。还好这场政变干脆利落,用最少的流血,保证了新皇帝顺利即位。除了王守澄、梁守谦等宦官头子,宰相裴度同样功不可没。如果没有裴度在前一晚与宦官们的合谋、没有紫宸殿外带领朝臣们的支持,新皇帝李昂不会如此顺利地登上皇位。
这样的功劳,几乎堪比西汉诛除诸吕的功臣周勃、唐初助力高宗继位的长孙无忌。
借助如此特殊的地位,裴度做成了一些事情。他一改穆宗、敬宗两朝被李逢吉主导的软弱政策,强硬地对待不臣服于中央朝廷的藩镇。此时恰逢沧景节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窃取兵权,谋求承袭父职,没有得到唐廷的认可,便在成德节度使王庭凑的暗暗支持下举兵对抗朝廷。面对李同捷的叛乱,唐廷采纳裴度的建议,举兵讨伐,至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十一月,终于将沧景之乱平定。裴度在朝中的威望一度达到了顶峰。天子李昂给了他极其崇高的封赏,朝廷内外也都将裴度视为堪比当年定鼎江山的郭子仪一般的人物。
裴度并没有被这样的荣誉冲昏头脑,他知道为官的道理:捧得越高,摔得越重,如今他荣誉等身,但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