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牛僧孺,也进入了政治生涯的快车道。
自穆宗继位以来,牛僧孺快速升迁着,从库部郎中(相当于财政部下属中央金库司长)一路升迁到御史中丞、户部侍郎。此时的大唐政坛最耀眼的两大新星,其一是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其二便是牛僧孺。世人都以为,他们二人必定能成为将来的宰相。但是李德裕因为父亲的关系,深为李逢吉所忌惮,因此出外担任浙西观察使,从此八年都没有升迁。而牛僧孺因为政见倾向于主和派,再加上多年前科场案的那一层关系,进而成了李逢吉笼络的对象。随后在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被提拔为了宰相。
悄然之间,李德裕与牛僧孺之间的嫌隙也越来越大。
穆宗在位的四年,是李逢吉、李宗闵、牛僧孺等主和派宰相把持朝政的四年。这四年里,虽然唐廷失去了对河朔三镇的把控,内政经济却得到了极大的缓和。主和派中有大量经验丰富的财税专家,他们保证了帝国财税体系的高效运转。喜欢做太平天子的唐穆宗也得以有钱继续花天酒地。只是穆宗过于短命,早早地中风并离开人世,十六岁的皇太子李湛继位。
李湛,这个生于富贵乡的小皇帝,对游乐的兴趣较之其父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这正好符合李逢吉、牛僧孺等人的希望——他们就需要这样无所作为的天子。治国是一项专业性强的细活,交给宰相来做便是。若是人人都像宪宗李纯那样要做一个有为之君,那谁来治理凋敝的民生、空虚的财政?
但是好景不长,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悍然将已故的山南东道节度使牛元翼一家杀了个精光。事情惊动了朝廷中央,天子李湛大受震撼,连日痛惋叹息,进而感叹宰相不是所任之才,致使奸臣抗命忤逆到如此地步。翰林学士韦处厚趁机上疏为裴度申诉,说若是有裴度在,王庭凑定然不会如此猖狂。
即使对政事不熟悉,李湛也听说过中兴名臣裴度的大名。这时李湛惊讶地发现,裴度的奏章上竟然没有署上“平章事”职衔,于是问韦处厚:“裴度曾任宰相,为什么没有‘平章事’职衔?”
韦处厚奏禀:“被李逢吉排挤,裴度以仆射之职出镇兴元(汉中),就从原有的职衔中去掉了。”
李湛听后,若有所思,像是醒悟到了什么。十六岁的少年帝王忽然明白了最幽微、最隐秘的帝王之术。他一直觉得,父祖留给他的帝国已经有了足够完备的制度,通过家奴一般的宦官控制禁军,保证军队掌握在皇家手里,这样就可以让他稳稳地高居于御座之上,统御四方。但是此时李湛意识到,纵使宰相无法左右兵权,也依然不能让宰相之中一家独大。他必须要搞平衡,搞制约,防止李逢吉的势力过强,威胁皇帝的权威。
次日,李湛便下诏,恢复裴度“同平章事”的地位,重新晋位为宰相。
诏令一出,满朝文武隐隐有了预感,一场看不见刀光的斗争,即将在朝堂上拉开帷幕。裴度虽仍然留在兴元坐镇,但眼光、意图,全都落在了北边的朝堂上,再度进入中书门下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他还没回来,长安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