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恐袭洛阳城

然而淮西要破局,不仅仅在于唐邓这一个战区。战争一拖就拖了四年,根本的问题在于整个战争机制已经坏了。征讨淮西的各路大军士气低落,是因为指挥这些军队的同样也是藩镇,而这些藩镇都各自打着各自的算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想保存实力,根本不在乎战场是否能够取胜。

说到底,任命李愬只能解决“将”的问题;而要打破僵局,更要解决“帅”的问题。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天下因为战争到了国穷民疲的境地。物资转运使人们疲惫不堪,以至于部分百姓只好用驴来耕种田地。当李纯再次就平藩问题征求宰相们的意见时,李逢吉等宰相争相进言,说军中士气低落,财物消耗已尽,来来去去说到底,就是建议朝廷罢兵。他们说的都是实话,有理有据,无法辩驳。连一向力主迎战到底的裴度,也少有地沉默了。

李纯听完了其他宰相的意见,转而询问裴度。如果裴度此时对罢兵休战没有意见,就算李纯还想再坚持,也很难能够再继续坚持下去了。

所有宰相的目光集中在裴度身上。只见裴度沉吟片刻,抬起头来,答道:“臣请求亲自前往督战。”

语气平缓,一如往常,却掷地有声,语惊四座。

“裴卿真能为朕出行吗?”

“臣已经发誓,绝不与吴贼共生!”裴度答道,“朝廷确实困窘,但吴元济面临的形势更加窘困紧迫。各将领心不齐,不能够合力紧逼他,所以他始终没有降顺。如果臣亲自前往行营,各将领唯恐臣夺去他们的功劳,必定会争先进军破敌。”

多日愁眉不展的李纯终于展开了笑颜。君臣二人相视,爽朗的笑声响彻整个殿堂。

天下情势紧张,各地险象环生,换做是别的朝廷,也许真的会审时度势决心妥协了。可他们是谁?是大唐的君臣!两百年前,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与王世充相持于虎牢,窦建德、萧铣势力虎视眈眈,一切形势都不利于初生的大唐。但李世民力排众议,坚决作战,终于一战擒获两王,名震天下,奠定不世伟业。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人人都耳熟能详。时至今日,换作李纯与裴度走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他们一个是太宗的子孙,一个是功勋的后代,难道就不能像他们的先祖一样,再次热血一回?

第二天,李纯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仍充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代替韩弘统帅淮西全盘战事。

临行前,裴度求见李纯,作最后的辞行:“倘若吴贼覆灭,则臣不久便还朝面圣;倘若吴贼尚在,则臣定永不还朝!”

看着裴度,泪水从李纯的眼中夺眶而出。多事之秋,朝廷艰难,所幸有忠臣良将的支持,李纯也决定,战斗到底,向藩镇火力全开。

这年的八月,长安城已经入秋。李纯在通化门上,眺望着裴度离京出征的身影。东北方远处的广运潭上,上千士卒正在集结、转运,发往关东的战场。那是朝廷最后所能派出增援的神策军,李纯将他们作为裴度的亲卫兵,随行出征。

看着开往关东战场的平叛大军,李纯想起了幼年时跟随祖父仓皇出奔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三十多年过去了,泾原之变时的景象却依然历历在目。当年的泾原军也是在广运潭边忽然哗变,差点将大唐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此时此刻,是否也像彼时彼刻?

李纯已经打出了所有的牌,几乎没有为自己留下别的余地。他也曾担心过,也曾怀疑过,但此时他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坚定信念,并且为可能发生的一切预先做好准备。

为了重振大唐的目标,已经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李纯不知道在他这一代,是否真的可以成功。纵然这次他失败了,依旧有下一代、下下一代人接过薪火,为目标继续奋斗下去。

他早已被卷在时代的浪潮里,在汹涌的怒涛中艰难行进。有些事情,他无从抗拒,也有些事情,他避无可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