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的第三步,就是策划这场“平凉劫盟”,劫持浑瑊等会盟使节,俘虏或歼灭参加会盟的唐军。虽然这次走脱了浑瑊,但马燧已经在唐朝皇帝面前为吐蕃的和意做了担保,那么依照如今唐朝皇帝独断多疑的性格,马燧的军事生涯、政治前程,基本上就已经被宣判死刑了。大唐的三位名将,李晟退居二线,马燧深陷窘境,唐廷若是追究责任,浑瑊作为主盟使节定然难辞其咎。如此,名将一朝去尽,关陇之地便是吐蕃的天下了!

五十年前崔希逸对吐蕃会盟军队欠下的血债,也算是得到了血偿。

就在同一天,长安城大明宫中,皇帝李适还和往常一样,更衣,上朝,接受群臣的参拜。

估摸起来,平凉的会盟正在进行,李适不无愉悦地对群臣说道:“今日与吐蕃和戎息兵,真是社稷之福啊!”

力主议和的马燧频频称是,为皇帝点赞。

这时,兵部侍郎柳浑谏言道:“戎狄豺狼成性,不是会盟立誓便可以约束得住的。今日之事,臣窃窃为之忧心!”

另一边的太尉李晟不失时机地点赞:“柳浑说得对!”

正沉浸在罢兵言和的喜悦中的李适听了此话,怫然不悦:“柳浑是个书生,不懂安边之计。你堂堂李太尉,也说这种话吗!”

天威之下,大臣们只有伏地叩头谢罪。

这就是如今大唐的朝堂,虽然从皇帝到朝臣,都对贞观之治的清明啧啧称道,但在李适急切武断的性格之下,各执己见的谏言朝议,往往演变成了诺诺连声的一言堂。这场朝会和以往一样,在皇帝动怒之后草草结束。

在这个炎热的夏日傍晚,宫外忽然飞鸽急递,带来了韩游瓌从水洛城发出的奏报:平凉劫盟,吐蕃发难,使臣受辱,损兵折将!

拿到急报的李适沉默良久,反复看着信中的描述,担心自己看错。

平凉劫盟事件,对于大唐帝国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外交失败、绝对的奇耻大辱。自大唐立国以来,但凡是有钦命在身的使节,不管到哪个外邦,都是被当作天朝上国的领导来接待的,到哪里都说一不二,甚至可以像贞观年间的王玄策那样,拿手令调动周边小国,领兵攻灭一个国家。谁能想到,堂堂大唐使者,竟被吐蕃公然侵犯,甚至俘虏。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只是李适明白得晚了一些。

震惊之后,李适慢慢缓了过来,剩下的只有愤怒和愧恨,交杂在他的心中。他让人将韩游瓌的表章传示柳浑。第二天早晨,前一天还暴躁得如同一头公牛的李适,此时略带歉意,不无尴尬地对柳浑说:“柳卿是书生,预料敌情竟然能够这般确切啊!”

大唐再度落入了险境,所幸李适是一个善于纠正错误的人,这让大唐总能在关键时刻绝处逢生。

李适最终在群臣的劝说之下,打消了撤离长安的念头,随后下令与吐蕃彻底断交,坚决抗战到底。

马燧作为力主议和的边将,难辞其咎,但李适并没有恼羞成怒地重罚,只是将马燧改任司徒,削去了实权。浑瑊入朝请罪时,李适也没有追究浑瑊兵败的责任,继续将他委以重任。这个决定,也将让大唐在后来的抗战中收获了意外之喜。

兵部侍郎柳浑升任宰相,而支持和议的宰相张延赏不久之后自动辞职养病。李适还火速将在外地巡视的李泌召回长安,并任其为宰相,这是五次入仕的李泌第一次担任宰相,这一年李泌已经六十七岁。李泌开始全面着手改革大唐的军事与财税制度,打造“西联大食、北和回纥、南结南诏”的反吐蕃战略联盟。

从陕虢匆匆离任前往长安的李泌还不知道,此时距离他离世只剩不到两年的时间。李泌将要主导唐廷进行的一系列改造,耗尽了他最后的心力,但也为大唐夺回了对外的主动权和恢复往日荣光的可能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