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韦后还让中书舍人韦元负责整个长安城的治安,带领左右金吾卫在长安城的六大街道上巡逻,防止城中各个势力的异动。有了之前太宗、五王还有李重俊的三次“玄武门之变”,韦后就像是提前看过了考卷答案——照抄就是,她知道玄武门是宫城防御的重中之重,所以让韦睿、韦锜等人率领羽林飞骑严加防守,防止任何人图谋不轨。
安排好这一切后,韦后确信自己已经控制了局面,所以密召宰相们入宫,告知了李显的死讯,然后商讨下一步对策。按照韦后的意思,要继承皇位的是十六岁的四皇子李重茂(年龄小,便于控制)。宰相们大多是韦后的人,对这样的提议自然是毫无异议。但年长的二皇子谯王李重福还被贬在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如今废长立幼,难免会引起不满,所以韦后令亲信宦官、担任左监门大将军的薛思简,带领五百人火速前往均州,将李重福严密看管起来,防止他有所异动。
而东都洛阳也要稳住,韦后于是下令,东都留守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全部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通过提升职级待遇笼络东都方面的人员。
这一系列操作有如行云流水,连宰相们都看呆了。望着韦后指挥若定的身姿,所有人心里都默默想着,第二个武则天,竟然就在眼前。
稳住宰相之后,接下来就是向天下公告皇帝死讯的时候了。可惜的是,天子在临死前叫来了上官婉儿准备遗诏。上官婉儿是太平公主的人,李重俊谋反时选择了和韦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如今非常时期,能笼络的人就要尽量去笼络,韦后便让上官婉儿参考中宗死前的意思,适当“加工”之后草拟遗制出来。上官婉儿不愧是人才,说写就写,不一会儿便草拟出了一篇言辞恳切的遗诏来,大意就是: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皇后负责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
上官婉儿写的内容充分照顾到了各方的利益,首先承认了韦后的主导地位,由她来统揽大权,同时也没有提到太平公主,而是得体地选择了太平公主的盟友——她的哥哥相王李旦来参政,说白了就是提一提意见,基本上能做到皆大欢喜。
但是宰相宗楚客却不同意。他与韦温觉得相王李旦在朝中的影响力很大,如果由他来参政,就有宗王势力过强、威胁韦后和新皇权力的风险。所以带领依附于韦氏的宰相们集体向韦后请命,解除相王李旦的参政职权,改由韦后临朝称制。
朝堂上,群臣面面相觑,不敢多言。只有侍中苏瑰弱弱地提出了疑问:“先帝遗诏里的安排,难道还可以改吗?”这话让气氛略有些尴尬,韦温、宗楚客向着苏瑰怒目而视,苏瑰识趣地低下了头,不敢再多言。于是韦后下令,改李旦为太子太师,明为升迁,实际上只是一个荣誉头衔、褫夺了相王李旦的参政之权。
六月初四,中宗死后第三天,唐廷在太极殿正式发丧,并宣布由李重茂继位为帝,韦后临朝摄政,改元唐隆。从此之后,韦后作为皇太后,成了唐廷的实际主宰者。她比当年的武曌还要强大,还要狠辣,因为有根基深厚的韦氏家族支持,此时的她已经控制了整个长安城。从南衙北衙的各路军队,到地位重要的中书门下和尚书省诸司,几乎都有韦氏子弟担任要职,朝廷上下,充斥着韦氏的党羽。
官员们劝谏着参照武则天的旧例临朝称皇帝,街头巷尾传唱着《桑韦歌》,百姓们议论着将有新的女皇帝改朝换代,仿佛这股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当。</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