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没有想到,自己的执政路线让大唐的治理愈发地崩坏,甚至比武周末年还要崩坏。
他的母亲武则天在位后期,李、武两家明堂盟誓之后和平共处,朝政在狄仁杰及其举荐的姚元崇、张柬之等人的治理下,逐渐好转,不过后来武则天搞起了“内朝”,宠幸张易之兄弟来遥控外朝,留下了不少弊政。李显即位之后,朝野上下对大唐光复后新的希望,渐渐地蜕变成了新的失望。在韦后、武氏的专权擅政之下,原本的积弊进一步恶化,导致纲纪废弛,施政混乱。
李显为了能绕开中书门下、随意任命他喜欢的内臣而开创的“斜封墨敕”,被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发扬光大。韦皇后、安乐公主闭着眼睛收钱,闭着眼睛封官,而李显则闭着眼睛签字,前前后后任命了数千名“斜封官”,这还不算另外几千名只有散官阶但没有职事的“员外官”。大量只凭着“斜封墨敕”就获得官位的闲杂人等出现在朝廷的公务员序列里,不仅干扰了中书门下正常的科举、铨选、录用、考核制度,还让原本在武周时期就极为庞大的官吏数量进一步爆棚,造成了官员冗滥的现象。
毕竟朝廷上下就这么一点职事,贞观朝文治武功赫赫,但中央地方的内外官员加在一起也只有七百三十员,到了武周以后,官职渐渐混乱,数额增加到了四千八百四十一个员额。可是凭空多出上万个走后门的买官者进了编制,照样是僧多粥少,选用的时候只能靠抢,一个官职的选人已经预约到了几年以后。这么多官员,朝廷的俸禄也不够发了,得亏唐廷家大业大,才没有被这么多官员吃光。但朝廷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了。
当李显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唐廷从上到下,人心就快要散了。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的上元佳节,李显与韦皇后微服出行,到长安的街市上看花灯,顺便开了个福利,放了数千宫女出宫游玩。然而上元佳节过后,大量宫女一去不复返,再也没有回来,让有关部门去搜捕也无济于事。这说明宫女机构和长安城的治安机构,至少有一个坏事了。宫人一直是李显笼络的群体,当初还帮助李显在神龙政变中夺位,立下了大功。也许是李显后来对很多知情者选择了杀人灭口的原因,宫人群体渐渐脱离了李显的掌控。
还有李显原本拟定好的、跟随与吐蕃和亲的金城公主入藏的使者人选,临行前忽然变卦不去了,任凭李显好言相劝也拒绝动身。李显只好又找了一人,却再次被拒绝,直到物色到第三个人,才答应了随同入藏。堂堂一国之君,任命官员居然也要讨价还价了,可见李显的朝堂乌烟瘴气成了什么样子。
而且李显还发现,自己身边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被妻子韦皇后控制了。
韦后与她的党羽韦温、宗楚客,分别控制了后宫和前朝,李显自己都要通过韦后来获得外界的信息。朝廷的十一个宰相里,有八个是韦皇后的心腹。韦后不管是切断信息源,还是有条件地筛选一部分消息,都易如反掌。过去李显是想通过韦后的人际关系控制内外朝,但如今他已经无法控制韦后。定州人郎岌上书说:“韦后、宗楚客将要谋逆作乱。”这样大的情况,韦后只是简单地知会了李显,也不管李显想不想向郎岌问话,不由分说地把郎岌杖毙。
这在李显眼里无异于一种宣示,韦后在告诉李显她要除掉一切挡她道的人。
这和高宗时期的武后可不一样,不管武后有多么高的尊荣,只要李显的父亲高宗在一天,大权就牢牢攥在高宗皇帝的手上。但是李显此时想要反过来控制韦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因为皇家的武装力量也都被韦后的人所控制。
羽林飞骑由左千牛中郎将韦锜典掌;原来的近卫千骑在李重俊谋反案后扩充,成为羽林左右万骑,由长安县令韦播(韦皇后的侄子)、郎将高嵩(韦皇后的侄女婿)统领;整个宫廷的安保工作,按制度由卫尉寺负责,负责人卫尉寺卿同样是韦温的族弟韦睿。李显身后的刀全都被握在了韦氏家族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