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没有篡位,是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国家之权,没有必要再多走一步;
曹丕继承曹操之后篡了位,是因为他威望有限,必须要通过成为皇帝,来名正言顺地控制曹操留下来的那一批能臣武将;
本书第一部中的宇文泰没有篡位,是因为他的能力和威望还不足以压倒独孤信这一批武川集团的柱国们;
本书第一部中的杨坚、李渊先后轻轻松松地篡了位,是因为周宣帝、隋炀帝早已因为倒行逆施失尽了人心,成为皇帝能帮助自己笼络更多的人心。
那武曌是为何辜负了她男人的信赖,把夫家的命给革了?
还不是因为她要控制不住局面了!
表面上,武曌临朝称制,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子侄身居高位,控制了朝廷要职。告密之风下,酷吏与特务紧紧盯着反对派,一有人表示出异议,就立刻逮捕,将其扑灭。从上到下,控制得全面而又彻底。但武曌心里明白,士族门阀、开国勋旧们虽然不说,但实际上各自有各自的心思,在这被搞得乌烟瘴气的世道里选择明哲保身,暂时不冒出头来罢了。帝国太大了,那些出征安西、瀚北万里之外的军队,如果没有名正言顺的控制权,也存在着兵变的风险。
武曌在朝中的基本盘,主要也就只有武家的亲戚们,以及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武家没有什么家底,不像那些郡姓士族那样饱读诗书,也不像勋贵门阀那样世代习武,只是靠着武曌的身份上了位,实际能力都不足以匹配如今的官位。而酷吏集团就更一言难尽了,武曌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的魔盒,最终将会引火烧身。当酷吏们告了一切可以告发的人后,还会继续寻找新的目标去告发,最终把整个朝堂都给搅乱。
朝堂之中,武曌真正能依靠的都是些这样的货色。
而武曌的宝贝儿子李旦,虽然看上去温和柔弱,但知子莫若母,武曌清楚,这个儿子和外强中干的李显不同,他柔弱的外表下有着令人意外的刚强。李旦之所以一直顺承着她,是因为他要避免成为最后一个被摘掉的“黄台之瓜”,要为他的大唐保留一丝力量,等待来日的复兴。
来日是什么时候呢?不知道,也许是李旦日渐成熟、受到越来越多士族门阀支持的那天,又或许是武曌去世之时。武曌已经六十六岁了,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少年,只知道要是有一天她死了,她的势力就会连同朝中的武氏子侄一起土崩瓦解。
西汉时的吕后掌权,结果已经成了前车之鉴,周勃带兵政变,所有姓吕的外戚,全都像屠宰场的猪狗一般被砍死了。
这就是武曌革命的原因。她要将她的利益集团维持下去,就不得不这么做。而她的儿子李旦也很识趣,自己请求改姓为武,改称武旦。他是武曌的亲儿子,又已经姓武,那就自然还是武周王朝最有资格的继承者。但是否真的让武旦成为新帝国的太子,武曌也有疑虑,她害怕武旦登位之后,会重新恢复李唐,然后清算武承嗣、武三思这些子侄们。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也积极地想要向武曌争取帝国的皇太子之位——毕竟他们都是武士彟的嫡孙,又是货真价实的武氏,理应成为太子的候选人之一。
所以,武曌登上帝位之后,只是封武旦为皇嗣,而不是皇太子,一方面稳住了李唐的支持者们,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储君变化留下余地。
选谁为太子,武曌有些犹豫,而她这一犹豫,就犹豫了八年,直到她的另一个梦境降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