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显继位后,没用那一连串的骚操作搅得朝廷方寸大乱,那唐廷也就可以继续维持宰相与太后的平衡。武曌可能会像北魏孝文帝的母亲冯太后那样,把持一段时间的朝政,等到皇帝成熟之后,再将国事交还给她的儿子。
而大唐的士族勋贵们,之前也没真的认为武曌将要自己称帝。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一场权力游戏,结果顶多是太后的权力大一点,宰相们、士族勋贵们的权力小一点罢了。太后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按照周隋以来太后们的平均寿命算,顶多还能再活几年罢了,如今忍她个三五年,等到她龙驭宾天之后,这个帝国依然是天子与士族勋贵们共享的。
当武曌诛杀反对党和皇室宗亲时,他们默不作声,因为他们不是反对党和皇室宗亲。
当武曌大兴告密之风时,他们还是默不作声,因为他们只要明哲保身即可平安度日。
当武曌提拔一众武氏子侄进入朝廷,他们依然默不作声,因为武氏子侄抢的不是他们的官位。
直到武氏造祥瑞、封洛水、自我造神、鼓动各界人士一起给武曌上劝进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势头已经变了,那些还有能力反对武曌的唐臣与宗室,一个接一个地被浇灭,帝国和社稷已经势不可挡地被武曌占据了。
据说当武曌平定了一个又一个的反对者后,曾在紫宸殿上怒斥群臣:“如今几次图谋造反之人,全是出自朝廷将相!我朝群臣实在是太辜负朕了!现在尔等自己心里想想,掂量掂量吧。受先帝遗命的老臣,有比那个裴炎更为倔强难治的么?将门世家的贵胄,有能纠合亡命之徒比徐敬业还要多的么?手握重兵统领一方的宿将,有比程务挺更能带兵打仗的么?这三个人就算再有声望,只要不利于朕,朕抬手就把他们诛灭了。尔等群臣,要是有比这三个人还厉害的,尽管站出来。否则,就洗心革面老老实实地地事奉朕,别再做什么蠢事,让天下耻笑!”
女帝尖利的声音在殿上回响,群臣低着头,没有人敢抬头仰视、直面武曌的锋芒。
只有在这个多种文化交融杂烩的时代,才会有女帝临朝的奇观。与武周同一时期,东方的日本(原名倭国,在武周时期改称“日本”)有持统天皇登场;稍早一些,还有新罗国的善德女王、真德女王在位,整个东亚世界在这时都先后进入了女主统治的时代,似乎还真的应验了四十年前那场太白昼见、女主武王的星谶。
然而,武周政权,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
如果把天下比作整个互联网,那大唐帝国就如同微软、谷歌这样的系统运营商,既是最大的经营者,也是秩序的维护者,即使强悍如吐蕃这样的敌对者,也还是要尊奉以唐为尊的外交朝贡体系,名义上向大唐朝贡,就像谷歌的竞争者还是要使用谷歌旗下的安卓操作系统一样。而武周政权,则如同是系统上增加的一款插件,它虽然改了朝,换了代,但系统、源代码还是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朝廷机构、律令制度全都原封未动,甚至原来李唐所封的爵位,也一样承袭不变。
改李唐为武周,官方宣称是一场“革命”,是武氏革了李氏的天命,可革命之后,变动的似乎就只有城头变幻的大旗了。其实对于武曌来说,她坐在太后之位上,一样可以使动帝国的机器。启动这场革命,没有实际增加武曌的权威,反倒失去了很多大唐死忠分子的忠心,甚至让帝国失去了一些周边小国的敬仰。除了满足武曌成为女皇帝的虚荣心以外,看起来似乎没有一丁点儿好处。
武曌是一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称帝的虚荣对她自然很重要,但她以沉重的代价革了大唐的命,自然有别的原因。否则以她的水平,难道还会做赔本买卖?
和世人想得可能不太一样,武曌之所以要革李唐的命,建立属于她的武周王朝,不是因为她权力滔天、法力无边,而是暴露了她的虚弱。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政治家,但凡有脑子,就必然是务实的。比如孔子,虽然在野时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那一套,但当他真的成为鲁国的执政时,却没有照抄书上的做法,而是壮大君权、削弱三桓,一步步采取的都是贴合当时实际情况与需要的举措。而那些不务实的人,大多已经早早地灭亡了,比如王莽,篡位之后直接按照古代经书上的说法搞起来,靠抄作业治天下,结果灭亡得彻彻底底。他本人头被砍了下来,被后代皇帝当作珍藏的玩物。
就拿篡夺他人的国祚这件事情来说,既有好处,又有坏处,最终是不是要做,都取决于实际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