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一群被贬谪前往南方的官员们聚集在了这里。武氏集团在朝中的快速崛起,不出所料地引起了朝野的骚动,对此不满的大有人在。但公开不满的,都被告密者举报贬谪了,大批被贬官员都要经过扬州,去往帝国的南疆。其中一些郁郁不得志的官员便聚成了一个小团体,为首的是英国公李勣的孙子李敬业,他继承了李勣的公爵爵位,但因为这一轮的政治清洗,从眉州刺史被贬为柳州司马。驿馆的暗室中,李敬业振臂大呼:“在座各位还要等到何时?难道要等到社稷倾塌之日才醒悟么?”

于是这个小团体决定起事。

他们假奉密旨,以调兵平定南蛮酋长冯子猷叛乱为名,打开扬州府库,用铠甲武装了全城的囚徒和匠人,进而控制了整个扬州城。李敬业打着为庐陵王匡复社稷的名号,自称匡复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举起了义旗,十天之间就聚集起了十余万大军。

在举义的贬谪官员中,还有“初唐四杰”之一、原长安主簿骆宾王。蹉跎为官几十年,如今已经年近花甲的骆宾王也是此次起事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担任李敬业麾下记室,也就是整个义军的办公室主任。他大笔如椽,挥笔写就了一篇《讨武氏檄》,传遍各地。

好的文章总是有煽动力的,尤其是骆宾王的这一篇。文章中将武太后的罪状条条罗列,说她“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其中那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简直是振聋发聩。传檄各个州县,整个东南都不禁骚动。

“试问今日之域中,是谁家之天下?”神都洛阳宫中,武太后也读着骆宾王的这篇檄文。此时李敬业的十几万大军已经整装待发,急报雪片一般地传到了神都唐廷。武太后读完,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愤怒,只是问道:“好文章,谁写的?”

有人回答说:“骆宾王。”

武太后沉吟了一会儿,淡然说道:“这可是宰相的过失,此人有如此文才,却让他流落到造反了。”

这句话,多半是说给宰相裴炎听的。武太后何等聪明,自然知道,李敬业作乱虽然在东南,但真正要做的文章却是在萧墙之内,就在这洛阳的朝堂。

这次造反的,是李勣的嫡长孙李敬业。门阀勋贵的人际圈脉络复杂,武太后想知道的是朝中之人究竟和李敬业的叛乱有多大关联。尤其是宰相裴炎,听说裴炎的外甥薛仲璋也在举兵起义的队伍里。东南的兵事火急火燎之际,裴炎在凤阁却不紧不慢,闲暇如常,也没有什么要准备讨伐的措施,难道李敬业的叛乱真的是裴炎主导的一步应对之棋?

在任命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调遣三十万兵讨伐李敬业之后,武太后找到了裴炎,问道:“如今之计,裴相有何想法?”

原本期待着裴炎会讲出一条两条的平定之策,可裴炎却道:“如今皇帝年长,却不亲自处理政事,所以李敬业等竖子们才拿这个理由造反。如若太后将大政返还给皇帝,那叛乱就不讨自平了。”

武太后的脾气并不好,听到裴炎的回答,用尽力气才能平息胸中的怒火。如今叛乱当前,裴炎却借势请太后将朝政还给皇帝,这不是要挟,又是什么?如果武太后真的将朝政还给年轻的皇帝李旦去处理,那裴炎不就是下一个霍光了吗?要是武太后不答应还政,难道裴炎便拒绝配合讨贼不成?

从骆宾王的檄文里,武太后看出了一些端倪,那就是李敬业这一伙人并没有什么一致的纲领或者主张。骆宾王大声疾呼“六尺之孤安在”,看起来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要保护被武太后控制的高宗遗孤。但李敬业却不那么单纯,他先是号称要为庐陵王李显恢复皇位,可当他发现“为庐陵王复辟”这个号召没什么人响应之后,便改成了“为前太子李贤复辟”,找来一个长得和李贤相似的人,号称是李贤,借此收揽人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敬业只是想实现自己的野心,不是单纯地要匡复李唐皇室,既然如此,便不足以多虑。

如果李敬业举兵沿着邗沟、广济渠的运河“高速路”直取神都洛阳,如今朝堂人心不齐,很容易造成混乱。事实上,李敬业的军师魏思温也是如此建议的,但李敬业最终听从了裴炎的外甥薛仲璋的建议,南渡长江,占据金陵,在江南称王称霸之后,再北向进取中原。这就暴露了李敬业的根本目的——他终究不过是想割据一方,称雄称霸而已。

武太后此时并不知道李敬业帐内有这样一番北上还是南下的争论,如果她知道的话,就会更加确信,这场事变不过是裴炎的阴谋了。薛仲璋多半是舅舅裴炎派去的卧底,为了控制李敬业这个武夫,在不真正威胁神都安全的情况下成为朝廷外部的一大威胁,裴炎便可以趁此要挟,制造出紧急状态,逼迫武太后将权力委托给裴炎行使。武太后虽然不知道扬州发生的这一细节,但敏锐的政治神经让她判断出,此时更重要的是靖肃朝廷,将朝中大权真正掌握到手中。

而裴炎对武太后的那句回答,很快便被左右肃政台(原御史台)抓住做起了文章,认为裴炎这是有所图谋。因为有了告密的风气,肃政台的工作越来越积极,这也是武太后想要看到的,她便顺势下令,将裴炎下狱收监调查。

托孤辅政大臣被囚禁,此事非同小可,但也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江山代有才人出,凤阁舍人(原中书舍人)总会给武太后惊喜,之前是担任中书舍人的李义府,如今是担任凤阁舍人的李景谌。李景谌上书,言辞锋利地指控他的大领导裴炎,证明裴炎必然是在谋反。拿着李景谌的论证,武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商议如何处置裴炎。

纳言刘景先和凤阁侍郎胡元范等人都说:“裴炎是社稷重臣,我等担保裴炎没有造反。”

武太后摇摇头:“裴炎造反是有把柄的,只是卿等不清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