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一包印度神药引发的惨案

看着这个他与长孙皇后共同的儿子,李世民想着,也许真到了要交待身后事的时候了。

新君即位,需要靠得住的重臣班底来保证政权的平稳交接。此时朝廷原本的两大阵营抗衡的形势,已经随着房玄龄、马周的逝世,演变成了长孙无忌、褚遂良联手控制的局面。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多年的亲密战友,褚遂良也跟随他多年,找这两人来托孤,李世民非常放心。

政界安排好了,李世民还得为李治在军界安排一个得力的助手。长孙无忌治国能力虽强,但军事水平却很抱歉,李世民给过他很多历练的机会了,但对每次的结果都心知肚明。如今李靖已经在四月去世。军界支柱,还得数李世勣、薛万彻和李道宗三人。这三人里,李道宗首先被排除了,因为李道宗是皇室宗亲,对皇位是有继承权的,所以不能让他军权国大,威胁到他乖巧的雉奴宝宝。李世和薛万彻两人相比起来还是李世勣更值得托付,一是因为他久经考验的人品,二是因为他比薛万彻更稳重,更能服众。当然,还有一个特殊原因——李世勣是秦府旧臣,二十三年过去了,虽然秦府功臣作为一个政治团体已经淡出,但当年秦王府的旧将们,如今不知有多少已经是军界大佬,李世勣凭借这一层身份,或许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得让李治收服这位大将。李世民对李治说,“李世勣是可以倚靠的将领,但你对他没有过什么恩惠,很难让他真心效力。我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等到我死之后,你就授给他仆射之职,他蒙受了你的恩惠的话,必定为你尽死力。”随即外放李世勣为叠州都督。

李世勣也是明事理的人,乖乖地就去叠州赴任了,等待着下一个机会的到来。

这些日子里,李世民最后所想的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星相预言下三十年后将要取代李唐江山的那个“女主武王”。如若这个“女主武王”是自己身边的眷属,那这个人会是谁呢?这些天来,那个被自己取名为武媚的才人一直和太子共同照顾自己,十分贴心。这个女孩十几年前入了后宫,但李世民并不太关注她,直到这些天,得到她的照顾,才对她渐渐有了感情。看着武才人年轻而又姣好的脸庞,李世民实在不敢相信,这个女孩会是预言里的那个人。

李世民这辈子杀过无数的人,但他内心并不是嗜杀之人。虽然李淳风做了预言,但也未必真的会有自己后宫的眷属在三十年后夺取江山,又何必再行杀戮呢?即便预言是真的,然而天命不能更改,也只能盼望着这个人会仁慈地对待李唐的族裔了。因此,对自己后宫的眷属,李世民决定用佛法来熏陶她们,下诏要求,等他死后,这些女子一概削发出家,陪伴青灯古佛。

但还有一个问题,万一长孙无忌权力过大,变成权臣,尾大不掉怎么办?毕竟李唐至今只有两代人,谁也难保不会有一个杨坚一样的人,在李唐的体制内篡了李唐的皇位。所以,当李世民自觉大限将至之际,他找来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当着陪在床边的太子的面,交待自己的后事:“太子就交给你们了。我死之后,一切都委给你们行事。”说完,李世民对太子李治说道,“有无忌、遂良在,我就放心了。”末了,李世民还对褚遂良一通叮嘱:“无忌对我忠心耿耿,我能有天下,无忌出了不少力。你以后做了辅政大臣,千万别让其他人的谗言损害无忌。要是真的发生了,那你就不是个好臣子。”

此时的李世民,在驾驭群臣的权谋方面已经是炉火纯青,他看似是在叮嘱褚遂良,保护长孙无忌,可是在场三个人里,真正能保护好长孙无忌的是未来的皇帝李治,李世民何必对褚遂良说这样的话?

其实,他是把话说在前头。对长孙无忌,这段话是震慑,提醒他以后不能过于膨胀,导致朝野非议;对褚遂良,则是预先把长孙无忌倒台的锅安在他的身上,将来太子即位后万一真的要对长孙无忌有动作,那也不是李治做错了什么,而是褚遂良没有保护好长孙无忌。从头到尾,不管长孙无忌将来的命运如何,不管李治未来是否会对长孙无忌开刀,错误都不在李治,李治的身上一定会干干净净。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当安排好了身后的一切之后,李世民在终南山下的翠微宫含风殿溘然长逝,结束了他五十一年传奇一般的生命。

太子李治悲痛万分,抱着舅舅长孙无忌的脖子哀哭不止,但长孙无忌迅速点醒了这位梦中人:“主上将宗庙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此时的局势并不绝对安全,皇子李泰、李恪仍对皇位虎视眈眈。于是,在长孙无忌的主持下,他们秘不发丧,太子带着羽林飞骑、宿卫精锐迅速赶回长安,控制了京师的局势。随后,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高季辅、太子少詹事张行成等东宫班底火线任命进入三省中枢,担任侍中和中书令,控制朝堂。安排停当之后,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太极殿宣布了天子的遗诏。六月初,李治在太极宫继位,追谥驾崩的李世民为太宗文皇帝,葬于昭陵。

听闻太宗皇帝的死讯,四方诸国前来朝贡或者在唐廷做官的几百外国人,都不禁痛哭流涕,剪掉头发、刺伤脸面、割去耳朵,各自按照本族祭奠可汗的礼节,纪念这位不世出的王者。

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结束了,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会有无数人称赞和歆慕这二十三年的贞观朝,以及唐太宗和他的朋友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