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还生下了七皇子晋王李治,他年纪虽小,只有十五岁,但也十分聪慧。
经历了种种风波,李世民已经心乱如麻,实在难以好好思考这件事。好在李泰等几个儿子每天都来看望他,这让李世民的心里有了些许安慰。当李世民与儿子李泰独处时,李世民也讲了他在立储方面的为难,毕竟李泰和李治都是嫡出,立哪个都让人为难。
但李泰却贴心地安慰,肥硕的身躯靠在李世民的怀里说道:“这些青雀都不在乎,经历了这些事情,臣刚刚才算真正成了陛下的儿子。陛下如果在立储上为难的话,臣有一个儿子,臣死的时候,就会为陛下杀掉他,好将帝位传给弟弟晋王。”看着李泰贴心的样子,李世民心软了,点头答应,将要立李泰为太子。
李泰走了之后,中书侍郎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两位出身于南朝望族的宰相级重臣,再一次上奏,劝说李世民立魏王为太子。但是,这样的催促却让李世民的心中冒出了一丝疑虑,他不由得想,魏王的势力已经大到让岑文本、刘洎都为其站台了,难道真的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
而就在此时,长孙无忌上奏,坚决建议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这位低调了十几年的小舅子,终于站到台前,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长孙无忌历来被李世民视为心腹。看到他站在了晋王李治这一队,李世民又是欣慰又是惊喜,也许这就是他们几十年相处形成的默契,即使没有事先沟通过,长孙无忌也总是能准确地猜到李世民真实的心意。
但立储这件事情,其实不是天子想要立谁就立谁的,朝中掌握权力的重臣的态度同样很重要。所以李世民决定投石问路,探一探周围大臣们的口风。
第二天,李世民对身边的侍臣们提到了李泰探望他时所说的杀掉自己儿子来请晋王继位的想法,感慨了一番。
“陛下此言大错,望陛下好好想想,以免犯错!”话还没说完,谏议大夫褚遂良便站出来劝阻道,“魏王说继位后,要杀掉自己的亲儿子,反倒让弟弟来继位,怎么可能有这等道理?当初陛下宠爱魏王,赏赐比太子还多,所以给了魏王不切实际的想法,然后才有了如今的祸乱。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难道还要重复以前的套路吗?如今陛下既然要立魏王为太子,那就不能再宠爱晋王,最好先把晋王给处理了,这样方才能保证后宫变乱不再发生。”
但如此爱自己孩子的李世民,又怎么忍心再失去别的儿女呢?他流着泪说道:“对,我的确不能这样!”
而当李世民召见晋王李治时,正看到他满脸忧心忡忡的样子,反复追问之下,李治才吞吞吐吐地说,是哥哥青雀告诉他,因为他与汉王李元昌交好,所以肯定会被牵连降罪。听了这孩子的陈述,李世民心里怃然不悦,没想到以往在自己面前可爱聪颖的李泰,逼反了承乾不够,还想要逼疯亲弟弟。
李世民最后一次与承乾见面时,承乾已经是个庶人了,身体很差,看起来活不了多长的时日,但却显出了久违的轻松。自知大势已去,承乾倒是能坦白地说几句实话了:“臣已经是太子,不需要再求什么。只是被李泰算计,才到了今天的地步。要是李泰成为太子,那就让他阴谋得逞了。”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李世民的心中其实明镜似的雪亮,李泰是个不错的皇帝候选人,因为他城府深、心机重、善于笼络人心,也靠着一步步的造势,把大哥承乾逼到了死胡同里,不得不筹谋举逆。皇位就需要这样兼具狐狸和狮子两种性格的人来继承,即使这在道德上确实有问题。
李泰什么都好,可李世民的内心却终究不愿意立他为太子。因为要是李泰做了太子,那不就说明太子之位是可以通过一步步有心机的钻营得来的嘛?若要为子子孙孙传位稳定,那就断然不能起这样一个头。更何况,按照李泰的性格,要是真的继承了皇位,就容不下承乾和李治几个兄弟了。而李治的性格相对温和,想来可以善待他的兄长们。
而且从上次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晋王李治并不是“傻白甜”,他在李世民的追问下,几句话就把自己与李元昌的关系撇得干干净净,还顺便给哥哥李泰背上了一个大锅。小小年纪就如此腹黑,将来一定前途不可限量!
所以,李世民最终决定了太子的人选。为了让朝中的主要重臣们接受并支持新的太子,李世民还要先排演一幕大戏出来。
这场戏的导演、编剧是李世民和发小长孙无忌。
领衔主演: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