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铮梳理完军营训练项目后,又去兵部了解以前武选的机制,这包括武官品级划分、选拔补充的流程、升迁调动的规则,以及武官职位的承袭制度。
还得特别关注武官的职责,辨识出哪些是做实事的职位,哪些是闲职。
这些细节都关系到武举推行的成败。
全国推行武举,必须腾出足够有前途的武职位置来吸纳人才。
要不然费劲参加武举,得个没前途的官位,那谁还愿意参加?
容铮在兵部遇到不少阻力,兵部一些官员被人授意,故意刁难他,并不怎么配合容铮的询问。
幸而,萧南凯出手倒是让事情稍微顺利一点。
容铮详细列出武举的计划,拟定武举时间一年一次,明确了考核项目、评判标准,以及入选者进京受选的具体流程。
同时,他还细致规划了通过考核者的功名称号、相应待遇及封赏典礼的安排,
因为武举后的封赏典礼需要礼部主持,容铮又去礼部商议一番。
在核定武职名额时,容铮更是慎之又慎,他反复斟酌,既要考虑到传统职位的沿袭问题,又要为武举选拔上来的人才预留出足够的晋升空间。
删删改改、添添补补,容铮输出了近十页纸,才把沉甸甸的计划写完,并呈递上去。
次日,御书房内,皇帝召见容铮。
皇帝让身旁的内侍官研墨,一边写诏书,一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