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現出了一大批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影片,這些影片的視角多集中於邊緣題材和內容,敘事角度基本都是從西方視角出發,充滿了對當地文化的傲慢和偏見。
“您說的有道理。不過電影節的審美品味,不是個人可以改變的……”
“不是讓你們去改變,而是要警惕。長期沉溺於這種敘事風格和審美情趣之中,對你們自身也有很大的影響。
你是藝術工作者,當然要批判社會的不公和醜陋的一麵,但如果隻一味的批判,是不是也不太妥當?”林朝陽的話讓章藝謀陷入了沉思,然後他哈哈笑著說道:“有點說教了。這些都是我的個人看法,不必太當真。”
他的表態讓章藝謀的表情輕鬆了不少,然後又和陶玉書聊了些新電影的細節問題。
當初林朝陽將《秋菊打官司》改成,將原版電影的內容做了修改,以七十年代的社會環境。現在章藝謀要拍成電影,又把時代和社會背景給改了過來,但主題不變,依舊是秋菊為夫討說法六進六出衙門的故事主線。
元旦左右,電影的前期籌備工作就已經完成,開始了拍攝,章藝謀計劃差不多5月中旬殺青,再留兩三個月給後期製作,正好可以趕上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
前兩年拍攝《秦俑》,跟香江電影劇組合作給他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執導效率大幅提升。
一部電影從籌備到上映堪堪一年,在國內的電影導演中已經屬於高效了。
章藝謀在林朝陽家坐了半個多小時,臨走時出門,碰上了來拜年的祝偉和於華,於華手裏還提著不少禮“你什麽時候來的燕京?”
今天大年初二,於華出現在燕京讓林朝陽有些意外。
“我這段時間一直在燕京。”
當著章藝謀的麵,於華說的含糊其辭,等送走了章藝謀,進了院子,於華才跟林朝陽說了他的近況。他在90年年底從魯迅文學院和燕師大合辦的研究生班畢業,回了嘉興之後第一部長篇《在細雨中呼喊》順利發表。
這部引起了評論界廣泛的關注,受到了諸多好評。
除此之外,前年灣島《聯合報》來采訪林朝陽,恰逢那時候於華請林朝陽幫忙指導修改《在細雨中呼喊》,也受到了《聯合報》的報道。
那次報道讓於華也在灣島內受到了不少關注,他去年因此在灣島出版了集《世事如煙》,也算是跟林朝陽沾了光,成了在灣島小有名氣的大陸作家。
可惜於華文學事業蒸蒸日上,感情生活卻出了問題,去年年中的時候他和第一任妻子離了婚。離婚之後,他跟單位請了長假來到燕京,和在魯院時的同學陳紅走到了一起。
“………前段日子我一直住在您家西院,這兩天過年,我跟陳紅去了趟她家。”
離婚後來到燕京,於華沒地方容身,在小六部口西院胡同一待就是幾個月。
聽了他這一年多的經曆,林朝陽點了點頭,也沒說什麽。
“那以後就打算在燕京定居了?”林朝陽問。
於華猶豫著說道:“還沒想好。想在燕京定居不容易,我沒單位,也沒房子。”
“這邊隨時都可以住,住多久沒關係。”
於華笑著說道:“您家這院子,確實給我幫了大忙。不過總寄居在這裏也不是辦法,我打算年後回嘉興,爭取把手裏的長篇寫完。”
剛才在談自己的近況時,於華提到了他正在創作的新長篇。
他如今正是而立之年,一個作家創作激情和才華最旺盛的時候,來燕京這幾個月,新長篇的創作已經過半。
這部作品就是於華後世最為人所熟知的《活著》。
“回嘉興?那女朋友怎麽辦?跟你一起回嘉興?”林朝陽打趣著問道。
於華無奈的說道:“她是空政文工團的,走不了,我們暫時隻能兩地分居。”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林朝陽寬慰道。
“是,我們倆也是這麽想的。等我這部新長篇寫完了,再想辦法調到燕京來。”
說到這裏,林朝陽的眼神掃過於華那張臉,於華的笑容有些不好意思。
說了這麽半天,林朝陽要再不明白於華的意思,就顯得是刻意為之,不想幫忙了。
“那……我幫你問問?”
於華眼中閃過喜色,“您要是肯幫忙,那就太感謝了!”
一旁的祝偉今天是來給於華助攻的,可惜林朝陽太通情達理,於華隻暗示性的提了兩句,他就答應了出手相助,讓祝偉沒了用武之地。
但祝偉還是高興的說道:“還是朝陽夠意思!”
於華現在是名滿全國的青年作家不假,不過想要跨區域調動卻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對林朝陽來說這件事就沒那麽複雜了,無非是打兩個電話。
見於華滿眼期待的看著自己,知道今天這事不給他點消息他肯定不放心。
林朝陽想了想,撥通了文協一把手馬烽的電話。
電話接通,馬烽聽到是林朝陽的聲音,很是高興。
林朝陽現在在國際上的名聲越來越大,時不時的就會登上國內媒體的頭條新聞,引發文化界和老百姓們的熱議,堪稱中國文學界的頭麵人物。
可惜最近這幾年他一直旅居香江,馬烽正愁找不到機會跟林朝陽拉近距離呢,沒想到林朝陽主動打來了電話。
聽林朝陽講了於華的事,馬烽拍著胸脯說:“沒問題,沒問題,這事包在我身上了。於華怎麽說也是我們國內優秀的青年作家,對他的工作安排,我們文協一定竭盡全力。”
“那就謝謝了,老馬!”林朝陽說。
“瞎!咱們之間的關係,還說這些幹什麽。”
馬烽的語氣親近,又問林朝陽:“我聽說你寫的那部《舌尖上的中國》在美國出版了之後可是相當受歡迎啊!”
“還不錯,主要是因為之前在《紐約客》發表過,有加成作用。”
“朝陽,過分的謙虛那就是驕傲了!新聞報的那些多,你當我是深山老林裏的人?
你的專欄可給他們帶來了不少銷量,應該說是你給他們雜誌加成才對。”
馬烽態度既熱情,又不諂媚,尺度拿捏的非常好,聊了好一陣才說:“年前開會,我聽人文社的程早春說,你這本書國內出版交給他們了?”
“是,就這幾天上市。”
馬烽笑聲爽朗,“好事,好事!國內的讀者盼了快半年了,總算是能看看你這本書的廬山真麵目了。既然出版了,那是不是得搞個座談會啊?”
說了半天,原來是在這等著林朝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