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楼。
20楼是《纽约客》杂志社的大本营,杂志社的诸多部门和编辑都在这里办公,在18楼办公的则是一帮特约撰稿人。
纽约客化界的巅峰,除了是因为拥有一群出色的编辑之外,最关键的是发掘和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作家。
写出过《麦田守望者》的JD塞林格、被所有非虚构写作记者所崇拜的约瑟夫·米歇尔、传奇记者詹姆斯·鲍德温..
“他们,就是《纽约客》最大的资产!”
在介绍18楼办公室的格子间里,那一个比一个忧郁腼腆、
眉头紧锁的作家时,戈特利布的神色间充满了骄傲自豪。
“罗伯特,你真该让他们多晒晒阳光!”林朝阳调侃道。
戈特利布苦笑着说:“别闹了,你以为我能指挥得动这帮人吗?”
他接任威廉·肖恩成为总编时,《纽约客》作家群可是狠狠的抗议了一把,即便戈特利布身为总编,也只能采取怀柔的方式来处理。
“别看他们好欺负的样子,真出了事,就跟炮弹一样,一点就着!”
吐槽了一些手下作家的桀骜,戈特利布带着林朝阳回了办公室。
林朝阳将他这些天 写了几篇文章掏了出来。
“我是第一次写这类文章,没什么经验,而且也是第一次用英语写作,可能需要你们的编辑先帮忙把把关。”
“我很难想象,林,这竟然是你第一次用英语来写作!”
草草看过几篇文章,戈特利布的语气满是惊叹。
他的反应并不是作假,是实实在在的被林朝阳的英文 书写能力惊到了。
“你是怎么做到的?”
“大概是因为我以前做图书管理员,看了许多英文原版书。”
原来是这样,戈特利布微微颔首。
但他却不认为只是当图书管理员就能练就一手如此高超的英文书写能力。
林朝阳的英文写作水平甚至超过了他所见过的大多数美国作家,这样的能力若没有刻苦的钻研学习是万不可能达到的。
而且他觉得林朝阳他们这些东方人的谦虚实在不算是个好习惯,这文章明明写的这么好,还说什么需要编辑来把关。
“恬淡、真诚、深厚,每一个单词和句子都透着让人仰视的生活态度。
这不仅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更是艺术。施与受,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戈特利布对这几篇文章赞不绝口,迫不及待的叫来了副手麦格拉思,将林朝阳的这几篇文章交给他,让他来负责林朝阳的专栏。
“林,我本人非常看好你的这种写作风格,但我还是要先跟你说明。
我们是杂志,所以专栏存在的长久与否也要视读者的欢迎程度。”
“这一点我明白。不过,罗伯特,这样的专栏我不太可能写太长时间。”
林朝阳跟《纽约客》一般的撰稿人不一样,他成名多年,常年笔耕不辍,因而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专栏 写作当中。
戈特利布非常清楚这一点,他沉吟着说道:“《自然的馈赠》
主食的故事看看效果,你再多写几篇凑成一个季度。
未来如果读者反响好的话,我们可以每年做一个系列的专栏文章,怎么样?”
戈特利布的这个点子不错,林朝阳欣然同意,“可以。”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你这一系列的专栏文章需要一个好听点的名字,你想好了吗?”戈特利布问。
林朝阳神色沉吟,说:“就叫《舌尖上的中国》吧。”
戈特利布口中念了两句,露出笑容,“很好!”
林朝阳在《纽约客》 杂志社待了一上午,跟戈特利布有说有笑,也成了《纽约客》许多编辑和作家眼中的焦点人物。
大家都很好奇,这个能让戈特利布愿意花费一上午时间相陪的亚裔面孔是何许人也。
“《楚门的世界》看过没?它的作者!”
林朝阳的身份没什么保密的,在它刚到办公室的时候,戈特利布就给几个亲近、得力的编辑和作家介绍过。
没用一上午的时间,关于林朝阳的身份已经传遍了,大家也对这位来自中国的作家充满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