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的性格极其刚正,高风亮节,学识渊博,但是不知为何,由他教导辅佐的三位太子全部废了,没有一个顺利的继承帝位,这真是造化弄人。
原本轨迹上,贞观五年,李纲病逝,高寿八十五岁,好在他去世的时候,李承乾还没有养废,不然对于这位一生刚正的老臣的打击着实有些大。
见李纲出列,李世民不敢怠慢,立即伸手延请道:“文纪公还请入座,有话但讲无妨”。
李纲,字文纪,七十九岁的老臣,无论哪朝哪代,皇帝都应该会表示尊重,这是华夏的传统美德。
毕竟如此高寿,已经可以称之为人瑞,更何况李纲品行高洁,德高望重,朝野士林无不尊崇。
面对李世民的尊重,李纲只是一本正经的摇摇头,“臣子岂可坐而进言,如此有失君臣之礼”。
李世民闻言也并没有坚持,他很明白这位老臣有多执拗,当即微微俯身前倾,以示倾听。
“陛下,如今国事唯艰,京畿之地,天子脚下,粮价居高不下,百姓困顿,值此百废待兴之际,实不宜铺张设宴,若要大宴群臣,一切从简即可”。
李纲凛凛一躯,七十九岁高龄,毅然挺立在正中间,那单薄的身形,在李承乾看来格外的高大。
七十九岁高龄的李纲见惯人间疾苦,历经乱世动荡,他更加明白百姓的苦楚。
今日宫门唱名听封,多少文武大臣沉浸在加官进爵的喜悦之中,个个意气风发,唯有这位老臣想到宫外那些庶民黔首。
仅仅一个粮价居高不下,便是羞煞多少名臣良将,他们何曾知道现在斗米多少钱。
李世民闻言也是动容,慨叹道:“文纪公肺腑之言,朕惭愧至极”。
李纲见状,深感欣慰,对李世民再拜道:“陛下虚怀纳谏,心念百姓,堪比尧舜之德”。
这一句朴实的恭维,使得李世民心情略微畅快些许。
李纲起到带头作用后,众臣再次拜倒山呼。
等山呼之声落下之后,李世民神情郑重的反省道:“文纪公的话直戳要害,国事艰辛,实不该铺张,但今天这个日子,意义非凡,宵禁可依旧,但千秋殿设宴就不改了,此宴不走左藏库,由朕私帑支出,朕再传令尚食局,务必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