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第7集团军的右翼还有驻守捷克的苏军,这一带的苏军的4个师都在1985年全部换装了T72B,捷克的苏军此时装备有1200辆左右的T72B。
至于美军第7集团军,第5军和第7军下属的2个装甲师和2个步兵师以及在本土第1步兵师和第2装甲师下属被分出来的2个3旅,还有2个装甲骑兵团,这是整个西欧美军全部的装甲力量,美军此时装备的M1坦克除了本土的第1步兵师(3旅在西德)和第2装甲师(3旅在西德)以及各训练部队也装备M1之外,其余所有的M1全部部署在西德,在欧洲的总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算上各种独立单位的话共为1500辆左右的M1
就这点M1,别说和T80打了,就是和T72打也是找死。
真要是开战,在苏27,逆火轰炸机和米24雌鹿直升机的配合下,大家就等着看T80怎么虐M1吧……因为这里的美军在开战之后不可能掌握战场主动权的,美军的所有优势将无非发挥出来,唯一的可能性就是M1被T80当靶子虐,甚至从捷克来的苏军在100枚大单量飞毛腿导弹的支援下,单单靠T72都能完虐M1。
至于苏军的部署,截止到1988年(此时也正是东德苏军下属单位整师换装T80的时候),北部对付英国人和德国人的近卫第20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共装备了2533辆T64B,中央的突击第3集团军装备了659辆T64B和654辆T80B,南部对付美军的近卫第8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装备有2162辆T80B。
北约是采取防御战略而且由于政治限制,即便面临威胁也不能发动先制攻击,这不蒂等于是说一旦发生战争,北约必须被苏联白打第一个回合,诸位网友不妨想一下那些部署在西德的北约军队在苏联的第一波打击下还能剩下多少,说欧洲能在常规战争中抵御苏联的钢铁洪流根本就是自欺欺人,所以北约和苏联双方心理都很清楚,北约唯一的反制手段就是使用核武。
现在再来说说苏联的部分家底,
70年代末80年代初(79年以后82年以前)苏军在北约盟军中央集群前线的部署:3个坦克集团军,2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航空集团军,20个摩步、坦克师,37万人,7000辆坦克,2350辆BMP,300架直升机,900架固定翼作战飞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5个苏军师直接归中央集群管辖,不过并没有编成集团军(记得到88年的数据显示存在一个军级单位)。此外东德还有2个集团军8-10个师和苏军混搭部署,捷克斯洛伐克部队数量略多(?)于东德国家人民军。北约方面对苏军远程打击方式、战役机动集群和特种兵渗透作战水平的估计还是比较高的。
第三次世界大战北约方面在前进防御概念上的进化:全面后退(50年代初)-绊线防御(50年代末-60年代末)-主动防御(1969-1982)-接续部队打击(1983-1990)
全面后退(Fallback),或者说莱茵河防御方案就是说在苏军开始进攻之后北约集团不对两德边境进行据守以防止被苏军围歼,而是逐步后退,用核武器消耗苏军有生力量,等在西德西部、莱茵河以西的防线建立坚固支撑点后对使用核武器苏军重兵集团实施歼灭,然后再反击。这样的战略是北约在处于常规军力严重劣势的情况下制定的,由于会牺牲掉西德的大部分国土,所以当然会引起西德方面的不满。
绊线防御(TripWire)同样是一种逐步后退的有核梯次防御战略,不过北约决定只退缩到莱茵河西岸就停止后撤。绊线的意思是“核绊索”,即用核武器构成的杀伤链对两德地区的苏军前进集群的有生力量和部队运动集结点实施毁灭性打击。核武器要在这种防御态势中起到重大的、甚至说决定性的作用、美国陆军在60年代关于核武器的几乎所有奇思妙想都是基于这个战略实施的。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仍然是毁灭掉两德。不过直到1963年,北约高层才痛下决心防御两德边境线而非莱茵河。
从主动防御(ActiveDefense)战略开始北约开始越发强调坚守第一阵地,换句话说就是要“武装保卫西德”。在这种纲领下,北约部队需要在得到信号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前沿地区的总体防御计划(GDP)位置并坚决将苏军阻挡在边境线以西60千米以内。北约判定苏军不可能实施一次长期战争,所以只要守住了防线,战争就算赢了。
为此,北约部队的部署位置开始迅速前(东)移。法国人在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导致了驻德法军反而西移到斯特拉斯堡,而且法国人暧昧的态度让这个国家在战争面前的可靠性一下就打了个问号(比如,法国人在战时会不会托词“贝当诺言”禁止部队出国参战),这就迅速拉大了西德南部边境线的北约部队防御宽度,客观上也造成了美国第7集团军和西德第2军的严重困难。尤其是西德第2军,在面临苏军驻德集群、中央集群和很可能跨过奥地利的南方集群以及三个(东德、捷克、匈牙利)乃至四个(保加利亚)卫星国部队的夹攻的时候显得非常无力。苏军针对这一手段也采用了组建战役机动集群(OMG)的手法,试图以空中机动的空降强击部队和地面的重装甲快速部队在打开一线突破口后投入,向北约的边境防御线后方渗透,以达到瓦解北约边境防御的计划。
返徳陆军(REFORGER)也是从主动防御战略开始的同期(1967年)开始出现的,这种增援形式将在未来大大改变北约华约在两德的力量对比。
在美国采用空地一体战纲领的第二年即1983年,北约组织采用了接续部队打击(Follow-OnForceAttack,FOFA)的战略纲领代替主动防御。
这套战略纲领同样要求北约部队快速反应在边境线阻滞苏军第一梯队,但对苏军的主要杀伤任务将留给有极大优势的战术空军在东德上空对苏军接续部队(也就是第二梯队集团军纵深内向前沿机动中的部队)的打击上。
我们都知道苏军采用的是分级动员梯次投入的形式。
北约认为,与其在两德边境和苏军死磕,不如将苏军干脆消灭在东德。随着远程投放集束兵器和智能反坦克武器的发展,这种战略对苏军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而苏军手中能用于真正有效地对付北约战术空军的无非中程导弹。
而在《中导条约》(INF)签订之后,华约就基本失去了对西方实施突击的能力了。也是在这个阶段,返徳陆军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军对西德的预计增援速度也越来越快,可以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向西德空运部队——而这样的代价就是一个师要准备两套装备,一套在美国本土,一套在西德的预部署装备储存库(POMCUS)中。美国表示钱什么不愁,一口气设置了5个(第1骑兵师、第2装甲师、第1步兵师、第4步兵师、。。。(罗兰丝所在部队的番号第四步兵师)。
(这就是总统为什么说新兵没接受过实战,遇到苏联人会吓成软脚虾的道理了)第5步兵师,一说还有第24步兵师,不过现在看来后者应该不是返德部队)返德重装师,若干个各种旅、团不计。
资本家为了不被核武器炸死不断地加大军事投资,到80年代末美军储存在西德和低地国家的山洞中待取用的坦克就有超过4000辆。
不过后来这些装备也没有浪费,而是在91年的海湾战争中拉去打傻大木了。在1992年的统计中发现,德国境内的各个山洞内的装备剩余仅有30%不到——不过此时冷战也已经结束了。
可以发现北约的防御是越来越乐观的,到80年代的北约防御计划已经基本变成攻势防御了,甚至可以预言,假设冷战在80年代的状态下再继续十年,可能华约方面就需要转入战略防御了。
现在又说下南部美军部署:美国7A:(海德堡)
直属
第56炮兵旅(达姆施塔特)
第18工兵旅(卡尔斯鲁厄)
第4运输旅(奥伯鲁泽尔)
第59军械旅(皮尔马塞斯)
第22通信旅(海德堡)
第7医疗指挥部(海德堡)
第7陆军训练司令部(格拉芬佛尔)
一、美国5C:(法兰克福)
T3D(法兰克福)
8D(巴特克罗依茨纳赫)
第11装甲骑兵团(富尔达)
第5军炮兵(法兰克福)
第3支援司令部(法兰克福)
二、美国7C:(斯图加特)
T1D(安斯巴赫)
3D(维尔茨堡)
第2装甲骑兵团(纽伦堡)
第7军炮兵(奥格斯堡)
第2支援司令部(内林根)一旦战争爆发,101D、82D,第一时间空运至西德。
第1步兵师、第2装甲师的人员空运至西德。其装备事先留在西德存放。
第1步兵师的存放基地在哥皮根。
第2装甲师的存放基地在纽伦堡。
战争开始后三天之内,驻德之美军,由4个野战师增加到8个。。。。。。美军战斗力最强最忠心的友军:比利时第1军。
平时,第16师驻西德内海姆-许斯滕。战时,第1师由比利时境内驰援第16师。
比利时第16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