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钟应不介意周围诧异看他的贝卢亲属和医生护士,笑着祝福贝卢,“因为他会在天堂,而你会下地狱。”

贝卢眼睛震惊般眨了眨,流下了数串泪水,发出模糊不清的呜呜声。

医生护士敬业的围上去,紧张的检查他各项指数。

钟应退到一边,只听见呓语般断断续续的声音。

“原谅我,沈聆,原谅我,中国人……”

哈里森.贝卢要死了。

钟应没有丝毫怜悯。

他活得够久了,比任何人拥有雅韵的时间都要长。

但他永远不是沈聆的知音,因为他永远不会知道沈聆临终前的期望。

钟应站在病房,眼前是慌乱的白色,耳边是低声议论和啜泣。

他想到的,却是沈聆最后一篇日记。

那是沈聆的绝笔,也是沈聆的遗书——

“前线节节胜利,小叔荣升师长,继续在部队参与作战,不少人前来祝贺,又询问遗音雅社什么时候再做演出。”

“可惜,遥远的意国,乘船需半月颠簸,我身体日渐虚弱,只盼快些好起来,亲自去寻雅韵。”

“友人们去往美国,已五年有余,不知他们是否安好,是否寻到了视为性命般珍重的乐器。”

“只望终有一日,我们皆能如愿归来,重聚于遗音雅社,再奏乐府佳音。”

终有一日……

终有一日。

第15章

钟应去了一趟医院, 贝卢情况加速恶化,莱恩显得十分高兴。

他不仅给出了贝卢的日记,还有一些贝卢小心保存的沈家资料。

钟应他们清点资料, 发现贝卢保存的全是沈聆的早期读物。

《乐府诗集》《神奇秘谱》《汉书》,一本本民国时期的线装书, 算不得什么珍贵古籍, 更不可能有沈聆的研究心得。

一箱一箱资料、日记搬进来, 堆满了酒店落脚的空隙。

钟应拿出一本随手翻看, 就见到了字里行间稚嫩的笔迹,足够证明写下这些注释的沈聆, 当时年岁不大。

他奇怪的问道:“虽然这些都是沈先生的书,但是里面全是中文, 字迹跟沈先生的也不一样, 贝卢为什么不放到博物馆去?直接说自己淘到的民国旧书好了。”

樊成云听了, 笑道:“也许是他自己留着想看的, 他认得沈先生写的中文。”

钟应诧异的看着师父。

他以为贝卢看不懂沈先生的书信,才会始终相信民国大使的翻译, 编造自欺欺人的故事。

此时却发现事实和他想象的截然不同。

钟应问道:“师父, 你怎么知道贝卢认得中文?”

樊成云走过去, 捡起贝卢的厚重日记,软封包绒的质地,纸页翻起来有哗哗响动。

“平时我和贝卢闲聊,提起的诗句、名曲, 他都不需要我特地再翻译解释。偶尔我送的古籍或者字画,他也都照常收下, 还能点评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