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的市集是由官府统一开设的,供商贾行人交易货物的封闭性场所,四面设有围墙,规模不一的店铺排列其中,市吏在街上来回走动,检查有无缺斤少两,价格不公等问题。
扶苏走近时,听到那位年轻俊美的男子在与摊主说话。
“店主的陶罐烧得倒与别家不同,胚胎平整,表面光滑,难得的是保留了古朴庄重的特点之外,又于收窄拉长的罐口处可见玲珑,还有两侧做成螭形态的双耳,不失为一种巧思。”
“您过誉了。”店主人无法从男子的穿戴上获取任何一处能表明身份的信息,只能含糊说了个不得罪人的叫法:“您若是看上了想买,我再送您两根雉鸡的尾羽,回家里挂墙上也能增个色,多划算啊。”
钟离摇了摇头,将手中物品放回原位。
受限于材料与制作工艺,这时候被广泛应运的是以黏土和砂土制成的灰陶,颜色多为青灰色,纯粹以美观角度来说,实在称不上有多好看。
他只是看到此人做出的陶器,颇有些后代铅釉陶的风格和影子,一时忍不住凑近看了两眼。
买是不会买的,毕竟他身上连一个秦半两都没有。
不能教书,不能做生意,没有体力活可干,去给贵族当客卿没有门路,人生的选择似乎只有种地和参军两条路。
这是钟离在赚钱这条路上从未遇到过的难关,他脑子里有许许多多能赚钱的点子,可惜这里的法律不允许。
“虽说与同类比较略胜一筹,但店主要价比寻常陶器高了不少,光是那点微不足道的巧思,并不值得让人多花钱来购买。”
在店主失望的眼神中,钟离缓缓说道:“店主不妨试试在釉料中加一点铅,便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到时就算价格再翻一倍,我相信也会有人争着买的。”
店主半信半疑地道了谢,就在这时,旁边来了个扛着一匹布的男人,他看了眼摆出来的商品,挑了一口可以用做炊具的甑,用带来的那匹布付了钱。
秦朝的布等价于货币,同样可以在交易中使用。
钟离看到店主脸色有些不情愿,似是嫌收布麻烦,但碍于法律明文禁止了任何人不得对钱币和布挑拣,给什么就收什么,店主只能皱着眉收下那匹布。
但显然他还是想挣扎一下。
他拿来尺子量过布匹的长宽,又将眼睛凑得极近,一寸一寸查看有无瑕疵,够不够得上官府规定的流通的标准。一番折腾后,终于被他发现一处不起眼的地方,有个比针孔大不了的虫眼。
来人没办法,只好另摸出一把钱来,店主脸上这才多了几分笑颜,回给他一个名为“券”的薄薄的竹片,作为此次交易的凭证和契约。
万一回去后发现商品质量或价格有问题,便可凭此券,在规定的时限内更换货物,或是打官司。
旁观了整个过程,钟离已经对秦的交易体系有了一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