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三合一)

"纸上材料应当是文献典籍,地下新材料应当是文物,此‘二重证据法’应当是说文物和文献典籍之结合,所以应当是选第四个!"朱元璋对此题势在必得,直接抢答,他哈哈大笑起来,"定是此答案!"

【回答正确,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文献史料包括文献典籍等等,实物史料包括遗址、建筑、陵墓、文物等等,相对于另外两种史料来说,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因此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证明是文献一些历史是否可信。】

“原来如此,文献典籍都会带上编撰者的个人思想,而且有一些文献还加了一些应当并不存在的事情。”武则天想起《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区别,看着《新唐书》的一位编撰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意有所指,“毕竟后人也并不是亲身经历过的,怎么就跟前人所写的史料存在差异呢?明明是历史,就不应当改变。"

她微微一笑,语气温和:"不知永叔您此有什么高见?"

欧阳修轻轻咳了两声,答道:“大抵是传着传着谬传了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自然,结合历史文物来看历史是一个好方法。”武则天移开她的视线,点点头:“是啊,这样就能够将一些谬传的事情给纠正回来。”

气场好强,不愧是千古第一位女皇,负责人连忙往旁边挪几步,这算是不是在编排别人结果被正主看到,直接火葬场了。事实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乱编不会被别人打,实际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看见了。阿门。

【第六题,请听题: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解决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巩固统一

b.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消除国家边防压力,解决财政危机

d.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

说起来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了个什么法,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来着?

负责人大脑看似一片空白,实际上是真的空白,他看着题一时半会都没想起来,这道题别的人都不会答吧,只有王安石那个朝代的人会应该。

然而一个都没有出来,再一看当事人,自己都忘了自己干了什么,在地府待久了是不是记忆力都不太好啊,看这都几个了。

当时北宋因为变法闹得还不可开交,一个司马光,一个王安石,两个党/派的代表人在朝廷上争得不可开交,直到宋神宗去世,高太后听政,任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全部被废除。

负责人偷偷摸摸地找到变法的背景和标准答案,恶补了一下历史,不然跟他们聊天都会聊着聊着一脸迷茫,答也答不上来。见没有人回答,无奈之下,王安石只得站出来答题:"此题选第四个。"

他说完就跟着司马光两个继续讨论当年的变法到底有什么弊端,有什么成效,当时两个都是当事人,身在局中并不能看清楚这件

事情的全貌,如今跳出来,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反思,两人冰释前嫌,一起研究当年的变法。

简直跟个现代的史学家一样,用旁观的角度去看,仿佛自己并不是当事人一样,要是让当年的那些官员看到两人其乐融融地讨论一些事情,怕是觉得自己走错地方。

【回答正确,在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北宋依旧处于积贫积弱的局面,朝廷内外都渴望改革,这时王安石提出改革,实行新法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现在涉及到具体事情的怎么都是当事人来回答问题,别人怎么不出声,负责人坐在一旁看着史书,才意识到这件事情。

【第七题,请听题:"《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城乡,不旋锺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a.三省并立

b.削弱敌方

c.废除丞相

d.设立内阁”】

朱棣比朱元璋还要早先按下按钮:"这题选第三个,父皇他废除丞相。"

话音未落,便收到朱元璋的视线,他动作僵硬地看向朱元璋:“父皇,有何事要跟儿臣说的吗?”“无事,就是想要问问你,靖

难之变是什么回事?”朱元璋看着朱棣。

朱棣:"……"

旁边的建文帝朱允蚊悄悄地坐在一旁,不想参与这件事情,他后面才知道朱棣即位后干的事情。

【回答正确,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意识到相权过大,皇权旁落,同年废除丞相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胡惟庸案?这个词怎么有点耳熟,是不是明初朱元璋杀了几万人那个案子?

002冷不丁地在负责人身后出声:"嗨?还记得我吗?"

"记得,你就算是魂飞魄散我都记得,啥事情啊。"负责人没有回头,边翻卷子边问,"你这个时候才来凑热闹?"

"可不是嘛,哦对了,胡惟庸案是不是牵扯到一大堆人?"

负责人:"是啊,这算是明初四大案之一了,挺有名的,都是洪武年间的事情,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还有蓝玉案,晚明还有三大疑案呢,梃击案,红丸案还有移宫案,不仅如此,天启帝那段时间还有天启大爆炸。"

他说着说着,看着002,发自真心地问道:“为什么明朝的案件这么多,明初四个,晚明三个,还有一个找不到原因的大爆炸?"

“我也不知道啊,哦对了,天启大爆炸是啥回事啊?”002眨巴眨巴眼睛,"我都不记得了,好像就是我之前待过的时期。"天启大爆炸啊,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爆炸中心产生蘑菇云,跟个核/武/器爆炸一样,爆炸波及的范围几乎遍布整个皇城。至此王恭厂在历史上留名。

“就一个突然的爆炸,大得在历史上留名,感觉还是挺恐怖的。”负责人看着当时的记载,着实有一些胆战心惊,这个蘑菇云让他想到了一些不太好言说的事情。

【第八题,请听题:明代内阁辅臣大多科举出身,他们常以儒家的治国原则来检验皇权行使是否得当。如有不当,便要向皇帝进谏,或利用手中的封驳权来加以阻止。若“进谏”或“封驳”无效,阁臣可以引退辞职。这反映了?

a.内阁的设置利于减少失误

b.部分皇权转移到内阁手中

c.内阁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d.内阁对皇权的有明显的制约。】

有人直接:"第一个。"

还没等反应过来,已经传来“回答正确”这四个字的声音。

负责人手上的资料还没有捂热,就要看下一个,他跟002说道:“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压根没有插上嘴的机会?”“你说得对,所以,题目难度要加难吗?”002翻翻题,"后面都是涉及到近代现代的,肯定不能用,准备换题了吗?"

“还有几道题就是地理了,没关系的,直接用就行了。”负责人满不在乎地准备看那群人答地理题,“还好不是投影到各个朝代的位面去,不然给刘彻一张现代世界地图,他能直接跑到更远的地方去。"

002:"有什么影响吗?"

"没有,就是在那一个平行时空的历史被改变了而已,不会影响到现在的时间线,但是现在时间线的刘彻,之前看到星空非常感兴趣,说是原来还有这么广袤的空间,你说给历史上的他一张地图难道不会直接霸占全球?"负责人盯着002。

他接着假想:"哦,按照当时的科技发展,全球应该不会,但是欧亚大陆应该可以一试。"

【第九题,请听题: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联络计议之所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这反映了此时期?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工商皆本思想形成】

不小心点到按钮的李世民有些尴尬,他对这方面不是特别了解,只能盲猜一个答案,结果可想而知,没有回答对。负责人竟是有一点点兴奋,这回终于有人答错,也不知道公布答案是怎么个公布法。

很快他知道了答案——

【此题回答错误,应当选择b选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一些商帮,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应当选择b项,后两者材料中并没有展示出来,因此排除掉。】

真贴心,还带解析的,是不是从哪个卷子薅下来当题,而不是学校老师自己出的题,这样明显的解析按照

常理来说都是从别的地方整出来的,学校自己出题直接一个答案就没了,全靠老师自己说为什么选这个。

【选择题部分结束,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听到这里,负责人匆忙跑路,他这辈子都不想看到历史的非选择题,全都是解析和历史短文的双重形式。

文科要写的好多啊,不想写。

说起来薛步婉那边怎么样了,负责人跑到一旁去,看薛步婉那边的样子,不如他所料,薛步婉也在痛苦地看着上面的题,努力思考这个历史短文到底怎么写,从来没有跟他们说要写历史短文这个东西。

跟这样一个历史题打交道,题目平等地让所有人头疼,无论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他准备回头去看看到底是什么题,还没有见过题目呢。

回去以后才发现这题目投影到众人头上,字还非常大,生怕有人看不见一样。

【非选择题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如果让他重选一次,他一定不会回到这里看历史题。论一个理科生如何崩溃,啥都不会就让他去写历史题就好了,总能让这个理科生崩溃。

遇事不决,就看答案,答案……完了,他也看不懂。

"论题:xxxxxx,阐述:xxxxxxxxxxx"看不懂,放弃!往下翻翻居然还有第二题!

【材料一

今之中正,不精才……高下遵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