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夜莺

文学老师:“这……”

北欧剧院的后台,一时间竟因为西欧的百年恩怨陷入沉默。

最终打破了这份沉寂的是剧院负责人。他高高兴兴地跑进后台,和老师们商量。

“各位老师们,下午好啊!林德马上就快十三岁了,能上台唱一些年纪比较小的角色了。各位对她的艺名有没有什么想法呀?”

“艺名?”声乐老师困惑,“为什么要取艺名?珍妮又不是那些流行歌手,也不是街头艺人,她就应该堂堂正正地用本名闻名世界啊。再说,‘珍妮’——‘上帝的恩赐’,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名字。”

负责人连连摆手:“不是说这种艺名!哎呀,您有没有关注巴黎那边最近的动态?”

“巴黎歌剧院里有一个和林德差不多大的新人小姑娘,叫‘玛丽·杜普莱西’,唱得只能说没有什么差错,但是在观众里的名声已经盖过了露易丝·帕耶特里。”

“其一,是因为她超乎寻常的美貌。其次,她有一个很讨巧的习惯,总是在胸前佩一朵茶花。时间一长,大家就不由自主地把她和茶花联系到一起去,看见茶花就想起她。有人看了剧,却还说不出帕耶特里小姐的全名,但所有见过她的人,都会记得‘茶花女’。”

最后,他说:“我们林德的相貌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她,唱歌更是比她高出不知多少层次。要是能学习一下这种宣传手段,增加观众对林德的印象,绝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学老师皱眉:“第一个这么做的人或许可以说是‘创新’,但紧随其后,就容易落入俗套了。既然巴黎已经有了‘茶花女’,哥本哈根就不该把珍妮强行包装成类似的形象——说不定,这么做,反而会让观众轻视珍妮。”

负责人连忙找补:“也不一定是要刻意取一个艺名!只要能让观众找到方便记住的点,将林德的形象自然地与某种自然界的美丽联系起来就行。”

他满怀热情地抓住文学老师的双手,让后者眉毛一跳,不妙的预感瞬间涌上心头。

果不其然,负责人如此恳求:“埃瓦尔德老师,您是哥本哈根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才思敏捷——请您为林德想个合适的方案吧!”

文学老师埃瓦尔德表情麻木。

这副业的钱可真难挣,要不是贪自家学生安徒生那手好文章,贪那种想看什么文章就布置什么作业的快乐——谁会放着政府的异能补贴不花,还天天准时准点上班啊!

他叹了口气,揉揉眉心,转头就开始压榨自家文学天赋格外出众的学生:“来,汉斯。”

他慈眉善目地朝少年招招手:“你和珍妮是朋友,对吧?剧院想给珍妮安排一些宣传方案,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三天后,拿到了新鲜出炉的短小说,埃瓦尔德笑得无比欣慰,喜滋滋地重燃了对工作的热爱。

“听埃瓦尔德老师说,那篇宣传用的小说是你写的?”林德问。

安徒生纠正:“准确来说,那是一篇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