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入阵曲》,在唐朝被唐玄宗所禁,到了宋朝已经彻底失传了。而《兰陵王入阵曲》被传到日本后,却被视为正统雅乐而长久传承着,一直到今天日本仍旧保留着这支乐舞,且在这首乐舞的传承中有一套非常严整完备的“袭名”、“秘传”制度。】
【在日本的重大节日,像相扑大会、赛马节会等都会表演《兰陵王入阵曲》,在一年一度的春日社上,这首舞曲更是被排在所有古典乐舞的第一位。】
【这首乐舞传到日本,肯定是要迎合他们本国人民大众的文化口味的,所以这首乐舞被改编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兰陵王入阵曲》,在舞上,它的仪式感大于戏剧性,在乐上,缓慢凄凉代替了慷慨激昂。】
【除了那些唐乐之中会出现的羯鼓、笙、钲等乐器,还有独舞人冠顶的伏龙,以及赤色两裆的装束,我们很难从这首乐曲中找到本国的影子,在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我们都很难有一种文化认同感。】
【因为这首曲子到了宋代已经彻底失传,所以很遗憾,尽管《兰陵王入阵曲》是从我们国家传入日本,但复原这首曲子的研究工作,我们还是只能依托于日本的文献资料。时至如今,我们再也听不到最初属于我们中国版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了。】
【而造成这续的一切的起因,都是李隆基的那句“非正声”。】
【《旧唐书》记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垒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
【这其中的“大面”就是《兰陵王入阵曲》的演出形式,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解释,就是带着木制面具演戏。】
[!!我们国家的文化还要靠日本传承?]
[好的李隆基,我对你的讨厌又多加了一层。]
[这都是传统文化啊,说禁就禁,合着文化发展就必须是读书人的事情呗?]
[歌舞也是文化啊,痛心疾首。还不让我这种没文化的人找点乐子吗?]
[古代人好惨,识字的人不多,李隆基还要把他们这点乐趣给剥夺了。]
[不过唐朝的戏曲小说都还没繁荣起来。]
[就李隆基这态度,能繁荣起来也是真的有鬼。]
[非正声?那什么才是正声,李隆基你告诉我,什么才是正声?]
李隆基满脑袋都是:完了完了又被天幕骂了。
接着满脑子换成:赶紧做点什么补救一下吧。
最后满脑子空白:《兰陵王入阵曲》被禁了?我没有干过这个事情吧?
李隆基恍恍惚惚,让他操心的国家大事实在是太多了,禁一个小小的歌舞实在不是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事情。
他是真的没有找到和这个入阵曲有关的记忆啊。
既然他想不起来,想必他应当还是没有禁的吧?
是这样吧?
那只要后续他不犯这个错误就好了!
想明白的李隆基开心了。
但在他身后的高力士贴心提醒他:“陛下下过命令,散乐巡村,特宜禁断。如有犯者,并容止主人及村正。决三十。所由官附考奏,其散乐人仍递送本贯入重役。”
高力士不愧是李隆基的贴身秘书,李隆基不记不得的事情,他帮李隆基记着呢。
李隆基得意的笑就这么凝固在了脸上。
他还下过这个命令呢?
完全没有这个记忆了。
百官一时也说不清禁这舞曲究竟是好是坏,毕竟对他们来说,这样的舞曲禁或不禁,对他们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们没有和普通百姓并不处在同一个阶级,无法共情底层百姓。
就是保留了这个舞蹈,对大唐的发展好像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增益。
[我只是觉得很痛心,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能由我们自己弘扬和发展。]
[《兰陵王破阵曲》的研究真的很困难,史料十分难找。]
[我只想我自己国家的东西不要流落在外。]
[我懂文化交流,也懂各国友谊,但是我就是很生气啊。]
百官沉默。
原来陛下的一个举动,对后代的影响如此深远吗?
因禁此曲,所以此曲流落在别的国家。
像一个离开故土的孩子再也没有办法回到家乡那样是吗?
百官咂咂嘴,心里不大是个滋味了。
自己的东西到了别的国家这是什么道理。
天下都没有这样的道理。
有感觉了,有点感觉了,已经开始感觉陛下此举不大妥当了。
[尤其还是日本啊,每一个国人都不会忘记的历史吧?]
[前几天刚去纪念馆,几乎所有人都穿着黑色衣服,还有人手里拿着白花悼念,所有人都没忘记。]
[这都不是交流不交流的问题了,仇恨buff叠满了。]
[南京大屠杀,万人坑,日本杀了我们国家那么多的人,手段之残忍触目惊心。]
[所以再问一次,为什么要把我们自己的文化给禁掉啊,就是因为并非正乐?这理由我跟本没办法接受。]
[呜呜呜呜,再也看不到原版的《兰陵王破阵曲》了,没有了,全没了,也不知道因为古代禁这个禁那个,到底失传了多少东西。]
百官震惊。
原来是是有血海深仇?!
那这样来说本国文化就更不能由外人传承了啊!
百官:更有感觉了,已经开始生气了。
他们虽然并不是很需要这个乐舞,但他们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乐舞流落到其他国家去。
听后人的意思,他们好像很喜欢这首乐舞?
虽然他们没有明白后人为什么喜欢,但是,他们子孙后代喜欢的东西,一定要留下来给他们!
孩子喜欢,那就拿给孩子哄孩子开心嘛!
孩子想看兰陵王戴面具舞长剑,那就给他们看嘛!
所以现在再看看陛下把《兰陵王破阵曲》给禁了的举动是有一点不妥吗?
那是非常不妥啊!
这天幕既是来自一千三百年之后,他们的史册由这些人保管,他们的历史由这些人铭记,这就说明这些人是他们的后代!
现在,他们的后代被欺负了。
还挨打了,被摁在地上锤,被揍地那么惨。
一些血气方刚、脾气暴躁的武官已经开始想锤桌子了。
这是欺我大唐无人?
那些都是我们的孩子,岂是其他国家想杀就杀的!
此时一群武官焦急看着天幕,恨不得把把天幕扒开一条缝,自己带刀钻进去。
武官:我究竟得去看看是哪些不知死活的欺辱我的子孙!
[日本是什么啊,日本在唐朝是倭国啊。]
[日本在唐朝的时候从我们国家学了好多好多东西。]
倭国!
那个在白村口之战被打成瘫子的倭国?
后人是在跟他们开玩笑吗?
被倭国欺负了?
倭国者,古倭奴国也!这甚至都不配拿来跟他们大唐相提并论。
这这这,被那群小矮子欺负了?
现在不止武官,文官也坐不住了。
他们一个个气地脸红脖子粗。
李隆基把桌子拍地邦邦响:“欺我大唐无人啊!”
一时间,大殿沸腾起来。
“如何能输给倭国呢?”
“上啊,你们拿着刀枪上啊!”
“不要害怕!怕什么呢?”
“我的后代们如此脆弱了吗?”
“这一千三百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能不能来一个后代给我讲讲!”
“我虽老矣,却仍有一战之力,孩子们不行,我提枪上马也要再给后代打下一片盛世!”
“怎么办,怎么才能帮助我的后代们?”
“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被欺负啊!”
有武官问文官:“我把兵法和作战心得都写下来留给后人如何?”
“我觉得这是一个办法!”
“可是我文采不行,我怕后人笑话。”
“我执笔,你来说,我润色!”
更有些异想天开盼望神迹降临。
“既然天幕都能出现,那能不能把我们武将和士兵都带过去。”
“我们帮孩子们打完架就回来。”
[呜呜呜呜,看不了《兰陵王破阵曲》]
[呜呜呜呜,一个破阵曲还得靠日本研究。]
[呜呜呜呜,那是我们的文化,兰陵王是我们的历史。]
[呜呜呜呜,李隆基为什么要把它禁掉,我讨厌李隆基。]
[呜呜呜呜,第一次知道,哭了,好难受。]
一个个脸红脖子粗的大老爷们,又硬生生安静下来。
“呜呜呜呜是什么意思,是哭声吗?”
“孩子们……哭了?”
“后人们会听到我们在说什么吗?”
“会不会听到我在骂他们?”
“哎呀,我这不是骂孩子们,我只是痛心,只是痛心啊。”
一群叱咤官场,一百八十个弯弯肠子的文官,还有一群骑马拿枪,不服就干的武将们齐齐麻爪了。
完了,不会真听到他们骂人了吧?
他们把后代骂哭了?
孩子哭了怎么办。
孩子哭了都是塞给奶娘,他们没带过孩子啊。
天幕上这些哭了的后代塞给谁啊?
第一次,李隆基在被背刺后没有产生什么恼怒羞愧的情绪。
“哭了,好难受。”
“呜呜呜呜,李隆基为什么要把它禁掉,我讨厌李隆基。”
他看着后人的眼泪快要溢出天幕,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唉,怪他,不就是《兰陵王破阵曲》吗,他虽然确实没有感觉到有哪里好看的,但是孩子们喜欢,留给他们就留给他们吧。
讨厌他就讨厌吧,应该留给自己孩子的东西,被其他孩子拿走了,是他不好,是他做的不对。
《兰陵王破阵曲》不禁了。
先前只是禁止公开演出,但是仔细找找,这舞曲肯定还是保留下来了的。
【在文学理论上,文学被分为三类,通俗文学、严肃文学和纯文学。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阳春白雪的文化,更需要下里巴人的文化,普通大众的文学趣味也是需要满足的,无论是哪种文化,高雅的也好,通俗的也罢,只要是好的,是带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都应当去传承。这种传承的断层,或许是我们遗憾至今的原因。】
李隆基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天幕说的话。
普通大众的文学趣味也是需要满足的。
无论哪种文化,高雅的也好,通俗的也罢,都应当去传承。
此时李隆基依旧不太明白那些通俗文化传承下去的意义。
但是那些文化要是不传下去,后人们又该哭了。
满天幕的呜呜呜,吵地他头疼。
那便传下去吧。
【从这方面来说,盛唐的文治并不是彻底意义的文化全面发展,唐朝的文化发展着眼在上层的知识分子。但无论是怎样的发展,那个诗香四溢的盛唐在这里已经有了雏形,台子已经搭好了,下面只需要等待那些诗坛的重量级人物,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一个个走上这个舞台了。】
【最后我们评价一下张说在这军事、政治以及文化三个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