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发动政变速度之快并不代表着他毫无准备。景龙三年年底,唐中宗要举行祭天大典,临淄王李隆基奉命从潞州回到了长安。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有意开始发展势力。】
【他先是结交中下层的官员,后又结交万骑将士。可以说,在政治上,李隆基是有远瞻性的。】
后宫之中,王皇后和赵丽妃看着天幕,听着神音,也回忆起了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
甚至回忆起了更为久远的岁月。
“那时候的陛下尚且年轻,意气风发,马上的他英姿飒爽,和吐蕃的马球赛上,包括他在内仅有四人,对战的却是吐蕃的十人。”
赵丽妃问:“陛下胜了?”
王皇后点头:“自然。”
尽管如今的她已然对李隆基大失所望,但她也不得不承认,年轻时候的他的确优秀。
李隆基看着天幕心里自得。
啧,远瞻性。
他李隆基是有远瞻性的。
天幕说的没错。
至于上官婉儿的诗集究竟是太平整理的还是他整理的,那都无关紧要了。
毕竟他是政变的胜利者,毕竟他才是天幕所说的那个有远瞻性的人。
上官婉人有远瞻性吗?
没有吧。
太平呢?
亦没有吧。
一千三百年的后世之人在这场政变之中,是对他李隆基予以肯定啊。
李隆基在心里暗自得意,面上却不显露分毫。
张说看了看天幕,又看了看李隆基。
站在后面的大臣看不见李隆基得意的模样,但是他能看的到。
总觉得陛下高兴的为时尚早。
要栽跟头。
张说认为,某种程度来说,这天幕也是偏爱陛下的,所讲之事皆与陛下有关。
哪怕讲上官婉儿,都要提及陛下毁了她的墓。
【年轻的临淄王选择与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至于为何要选择他的姑姑而非父亲,也有些说法。彼时临淄王的父亲李旦被韦后派人监控着,活动范围有限,此法,万一政变成功,那功劳究竟是算他父亲的,还是算他的呢?还是选择姑姑更好一些。】
【姑姑太平公主参加过神龙政变,政治经验丰富,此外太平公主手上的权力能为他所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太平公主是女子,她不会当皇帝啊。】
【更何况,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与他一样,同为李唐皇室,更不愿意看到大权旁落韦家。】
【我们一贯认为,上官婉儿是从属韦后一派的,那么神龙政变诛杀韦后,李隆基一并诛杀上官婉儿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在政变之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被贬为庶人,为什么独独上官婉儿获得了平反,并且还获赠谥号“惠文”呢。】
听到这里,李隆基眉头又皱起来了。
好好的说到了他,怎么又提起了上官婉儿。
他一个帝王真就不如一个在政变中失败的上官婉儿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