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农女

女配放下了[快穿] 苏迤 7478 字 10个月前

她倒也不教她多少医术上的东西,主要是她这段时间正在筹备建设一间综合性医院和医学院的事情,事情很多,虽然可以让唐阁帮忙,但是唐阁也正在筹备建一间书院,也很忙,一些事情可以合在一起吩咐人去做,但一些细节上的事情,还是需要她自己亲自去解决,唐婷跟在她身边整个可以做个小助理,平时可以帮她抄写东西或者跑跑腿什么的,也很能锻炼人。

苏家那边见苏虞把唐婷带在身边教导,也想把家里的女孩子送到她身边,跟着学些眉眼高低,奈何苏家苏虞两个小堂妹已经出嫁了,侄女年纪却都还小,也只能叹息了。

好在苏家现如今苏白已经在四年前考上了举人,四五六七里面,四和六勉勉强强考上了秀才,自感没有能力继续考下去了,就回来一个学做账,管家里的账簿,一个开设私塾,给家里的孩子们开蒙,这一次开蒙,苏家的小一辈无论男女都可以在适龄的时候进入书塾读书识字,大大的提高了苏家下一辈的整体素质。

至于五和七,都算是比较有天赋的,也觉得有机会搏一搏举人,因此俱都进了县学继续进修,而苏白则是进了府学,一年前参加了一次会试,惨败回来之后,打算继续读下去。

苏白跟苏虞说起过,他打算读到四十岁,要是到了四十岁还考不上进士,他就不继续考学了,打点关系,用举人的身份补个官,进入官场给后面的弟弟和孩子们探探路,免得以后孩子们进了官场之后两眼一抓黑,撞的头破血流。

对此苏虞是赞成的。

这古代跟现代不一样——其实差别也不是很大,现代公务员要求最低的也是本科生,在一些单位甚至还要求研究生,这就意味着,考生参考的时候,最少也是二十多岁了,而很多单位设置的年龄最高是三十五岁,跟四十岁也只相差五岁而已,但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能够在四十岁考上进士,也算得上年轻有为了。

甚至还有很多人,到了六十岁还在考呢。

对于这种人,苏虞就不是很赞成了。

说起苏白,苏白就回来了。

苏虞奇怪:“你不是刚刚回府学吗?怎么又回来了?是有什么事儿吗?”

苏老头丧事的时候,他们兄妹就已经见过了,而苏白在丧事之后,也很快就回了府城。

因为府城离得远,所以苏白基本上都是半年回一次家的,要不然就是有事才会回来,平时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府学用功。

这一次竟然这么快就回来了。

苏白笑道:“听说妹夫要在县里办一个书院,我回来帮帮妹夫。”

苏虞挑眉:“你要做老师?不继续读书准备下一场会试了?”

苏白哪里能不知道苏虞的心思,笑着摇摇头:“当然是要考的,不过下一次考试不是在两年后嘛?不着急。更何况,妹夫的学问,就是我们夫子也是敬佩的。我们听说妹夫要开书院,都恨不得从府学跑过来这边做老师,好时常能跟妹夫多探讨学问。所以知道我回来帮妹夫的忙,夫子非但没有阻止,还劝我要珍惜机会。”

至于说妹夫没有参加过会试,没有经验会不会教不了他,这个苏白是不担心的,他这个妹夫,在考试上总有一些独到的心得,前几年他之所以能考上举人,还是妹夫给他写了一封信,传授了一番经验呢。

至于第一次考为什么没提,那是因为妹夫知道他那个时候积累是肯定不够的,所以就根本没提,等到他学了六年之后,积累够了,这才给他传授方法。

这一次他要好好的跟在妹夫身边,说不定他下次会试就能过了呢?下一次不能过还有下下次呢,苏白是很有信心,一定能在四十岁钱考上进士的。

苏虞闻言笑道:“那行吧!”

苏虞和唐阁很快就选好了址,他们选中靠近小鸡村的几座山头,打算在这几座山头建起书院和医学院。

书院和医学院临近,却分开管理,这样方便一些。

苏虞还多选了一块地,是在县城里面,是准备用来建综合性医院的,以后医学院里出来的学生,可以回老家自己开个门诊,也可以在医院里就业,等这种模式成熟以后,还会继续往外推广。

选好址之后,唐阁便书信一封,请了游历时认识的几位建筑园林等设计师,将夫妻二人整理出来的要求交给他们,然后让他们实地考察之后,再研究讨论,然后出设计图。

唐阁和苏虞都很信任他们,把事情交给对方之后,就没有再干涉,只是他们要求也很高,设计图要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还得费脑子呢,好在他们要么被苏虞救过,要么得到过唐阁的指点,对唐阁和苏虞都很信服,所以一点儿也不会觉得不耐烦,而是尽心尽力的修改,尽量他们满意。

将设计和建设交给这些设计师之后,唐阁开始广发英雄帖,传信给这游历十年里结交的知己好友,邀请他们过来担任书院的老师。

这些老师无论是人品还是学问,都是唐阁亲自审核过,全都过关的,在各地也颇有名声的,因为唐阁早就跟他们提起过要建立书院的事情,所以唐阁的信件一过去,能过来的几乎都一口答应,并且立即处理手中的事情,收拾行李准备过来了。

而唐阁这边在得到了一部分人的回复之后,就立马挑选里面名气比较大的,开始全国主要几个府城进行宣传招生,不得不说,优质雄厚的师资,是能够吸引到优质的学员的,在老师队伍飞速壮大的同时,生源也在是飞速增长。

其实,唐阁用别人做宣传,都不如用他自己做宣传来得强。

他如今虽然也才三十岁,但已经当得起一声大儒了,多少学子想要聆听他的教诲呀?

唐阁这边很顺利,苏虞这边就没有这么顺利。

她的综合性医院筹建之前,便前去拜访县令,将自己打算建综合性医院的事情跟县令汇报,并且将自己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医院,这样一个医院能够如何促进医学的发展,如何为县令创造政绩,说得一清二楚,争取到了县令的支持。

有了官方的支持,按理说,接下来的行动要顺利很多,但实际上,在苏虞举办的行业交流大会上,她提出撤销药堂,请各位坐堂大夫到医院里去坐堂,再根据各家投资进行分红的建议,便遭到有志一同的拒绝。

没有人看好苏虞的综合性医院,也没有觉得有这样的必要,更没有一个大夫想要把自己的拿手绝技拿出来传授给别人。

当然,如果苏虞想要教他们医术,他们当然也是很乐意学的,但是叫他们把自己的家传医术交出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甚至他们很抵制苏虞的综合性医院,认为苏虞这是在抢他们的饭碗,断他们的财路!

他们都要把苏虞当做仇人看了。

到最后,只有秦家药铺,因为跟苏虞的关系比较深,再三思考过后,就表态愿意并入苏虞的综合性医院,当然,秦家这样支持,苏虞自然是不可能让他们吃亏的,签订合约的时候,也是给足了他们好处的。

至于其他药铺,则是没有一家愿意抛弃祖业并入综合性医院的。

如此结果,倒也在苏虞的预料之中,她并没有气馁,而是一家家药铺单独约见他们的东家,将事情的利弊陈述清楚,最后一些比较小的药铺,和一些比较有远见的药铺老板答应了加盟苏虞的综合性医院,而有两家跟秦家药铺一样的祖辈相传的大药铺依旧不愿意加盟进来,对此苏虞也表示尊重,并不强求。

跟愿意加盟进来的药铺签订了合约之后,苏虞又组了一个团建,了解了各家坐堂大夫的专长以及品行之后,便开始给各位坐堂大夫划分部门和职位。

因为苏虞按照病类划分得比较细致,比如说,擅长治牙的就去牙科,擅长儿科的就去儿科,外科,内科等等,虽然没有现代医疗系统花费的那么细致,但在古代来说,也已经是很让人耳目一新了,毕竟,在古代中医基本上要求的都是全能,而苏虞却要求专精,这很稀奇。

但这也的确是让一些有专长的大夫松了一口气,有时候他们明明擅长骨科,却偏偏有其他的病人来找他们,他们也不好推拒门外,但又没有把握治好,只能硬着头皮上,现在好了,不擅长的就让其他大夫看好了。

苏虞确定了各自的方向之后,便让他们将自己这一个科目的教材尽快编写好,到时候上课就由他们去上了,而且,他们作为每一个科目的第一任编校,将会永远刻在医学史上,这种荣誉,谁不想要压?

搞定了这些人,苏虞又给自己当初游历时认识的颇有实力的游医或者名医寄信过去邀请他们过来共襄盛举,因为苏虞的神医名头还是很响亮的,不少人想跟她共事,讨论医术,所以很快就有人回复愿意过来,如此一来,无论是医院还是医学院都很快集齐人手。

在全国各地的游医名医得讯应允过来的时候,苏虞的综合性医院也终于建好了,在秦家和其他药铺老板的帮助下,苏虞很快把各个科室和药房,后勤,保全等各个部门全都建立起来,大夫们也都搬进了崭新的门诊大楼。

苏虞让人设计建设的这个综合性医院,总共有两栋大楼,每一栋供三层,为了建这楼,苏虞还把水泥给弄了出来,但地基和承重柱主要原材料还是石头,至于楼层,她则是利用自己的人脉弄来了一批钢筋,在秘而不宣的情况下,由官府的人亲自监督,倒上水泥,建成了楼房,这楼房极其结实,根据专业人士测量计算,认为若无意外,这两栋楼可以使用百年。

百年不百年的,苏虞不在意,只要把她想要门诊大楼和住院部给建出来就可以了。

又因为行医需要充足的光线,苏虞又把玻璃给弄了出来,每一间诊室的窗户都比传统的要大两倍,装上玻璃之后,又装上床帘,这样想要光线的时候,把窗帘拉开,就看得清清楚楚,跟在外面差不多了,不方便的时候,把窗帘拉上,非常的方便,很快就引得那些有钱人家纷纷效仿,成为潮流。

倒是苏虞,在水泥和玻璃出来之后,她并没有将这两样交给唐家和苏家经营,而是借唐家嫡枝的手,送给了皇帝,她什么赏赐也都不要,她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许她使用钢筋建造楼房。

毕竟,盐铁都是官营,而铁又更为重要,因为有了铁,就能够制造兵器,一旦涉及到铁,是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造反的。

苏虞可不想给唐家和苏家招惹麻烦,所以她干脆就把水泥和玻璃送给皇帝,送给朝廷,以这些来换取铁筋的使用权。

当然,她也很明确,每次需要使用的时候,都会上报审批,使用的时候,官府也可以派人过来亲自盯着,免得他们把铁用到别的地方去。

至于会不会被弄坏了楼房把铁筋偷走去造并且造反,苏虞表示,大兄弟,不要想太多,要想偷铁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说了,要是有人偷盗这玩意,不是正好提醒官府有人要造反吗?正好趁早把人揪出来,相信没有人会这么蠢。

到底是关系到铁这个敏感问题,皇帝还是招了内阁心腹大臣来议论,有人同意也有人不同意,最终皇帝还是拍板同意了,毕竟玻璃就不说了,不一定能量产,但是水泥的功效却是最让人心动的,有了水泥,他们的边防的城墙就不用再用糯米汁浇灌了,直接用水泥,能坚固许多,大大的增强了防卫能力,又降低了成本,何乐而不为?

再说了,就算是用于民用,其中的利润也是极大的,区区铁筋来换还是值得的。

当然,皇帝还是耍了心眼,批复里也言明了,铁筋只准备医院建设楼房的时候使用,不得作为私人使用。

对此苏虞已经很满意了。

最要紧的就是医院好吗?

综合性医院气派的门诊大楼很快就吸引了整个县城人的目光,甚至苏虞还让人把外墙给弄了一下,绘制了一些图画,使得整个综合性医院成为县城网红打卡点一般,不仅仅是县城的人争相过来打卡,就是附近的县城,州城以及府城的人都争相过来打卡,这一打开,名气自然也就上去了,慢慢的也就有人愿意进去看病了。

综合性医院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又处处彰显出专业性,再加上苏虞这个神医坐镇,还有其他医术高明的大夫坐诊,很快就有求医的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在越来越多的病人得到迅速有效的诊治之后,名气很快就打了出去,几乎整个府城的人,但凡是家人得了重症的,在本地求医不治的,都会想方设法的把病人送到医院这边来,这不仅仅大大的拉动了医院的营业额,提高了医院的名气,就连本县的经济也被大大的拉动,可把县令给乐坏了。

综合性医院逐渐走上了正轨,唐阁那边的书院也建成,正式对外招生,经过之前一番的宣传造势,招生考试那些日子,很多学子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就怕错过了考试季节,最后供招收了五十名学子入学,苏白也是其中的一员。

他们这第一批学子入学后,就有幸听了几场唐阁的讲课,从此就彻彻底底的成为了唐阁的迷弟,越发的为自己能够考进这个学校成为其中一名学子而骄傲,学习也月份的刻苦。

因为书院招收的学子,是分了秀才和举人的,每年共两个学期,中间寒暑假各放一个月和两个月的假期,这跟现代的假期是一样的。

当然,这假期学院放是放了,但是你如果不想走,继续留下来学习也是可以的,没人管你,但只要你不是既将参加考试的学子,学院都会鼓励你放假,毕竟学了那么多年了,你总不会因为我放假,你就不坚持学习了吧?你总得回去探探亲吧?

最为重要的是,学院鼓励学子们在寒暑假的时候,参加社会实践。

唐阁始终都认为,一个人如果远离了实践,那他所有的思想都只是空中楼阁,是看不到实质的。

学院给学子们放寒暑假,他们可以不回去,但,每一个学子,回来之后,却都是要交一篇实践报告的。

可以涉农,涉商,涉政,各方面都可以。

而这些实践,最终也都会反哺给学子自身,帮助他们写出更加精彩又有实践性的策论。

此外,书院每一个学期有两次大考,这两次大考分别模拟乡试和会试的考试规则和环境,也算是提前让他们适应考试环境吧。

在唐阁既注重学识能力,又注重实践,更注重考试技巧的教学方法下,在两年后的乡试中,书院总共十名秀才参加了乡试,最后共计九名秀才考上了举人,而在次年的会试中,学院共有二十人参加会试,最后共计七人考中了进士,其中就有苏白。

苏白在一众师兄弟中既不出众,也不落后,他是中游的水平,考上进士之后,又去考庶吉士,只可惜他没有考中,最后在唐家嫡枝的帮助下,谋了个外派,去了渝北一个还不错的县城做县令,他有能力有心计,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在任上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带着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年年评优,然后一步一步的踏踏实实的往上升,等到他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是封疆大吏了。

五十岁后,苏白入京,五十五岁的时候,苏白入阁。

而原书中,才四十岁就早早入阁拜相的陈俊生,却才刚刚成为一个封疆大吏。

或许再过几年,他会按照原书中的轨迹那般,成功入阁,也有可能一辈子,就只能做个封疆大吏了。

他前程依旧是不错的,但这一世苏白乘风而起,却注定夺尽他的光芒。

有好些时候,陈俊生听到苏家的消息,听到苏虞的消息,都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苏虞太出色了。

苏白跟苏虞比起来,也是远远不及的。

苏虞创办了本朝第一家综合性医院,将医疗划分细致成好几个部门,使得各部门越发专精,医术发展越发的迅速。

她还创办了本朝第一所医学院,分成了两个学院,一个是专门学医的,分成各种不同的专业,以主课和专业课程为主,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而医学院的建立,也打破了传统的医术传承方式,促进了医学上的交流,从而促进了医术的发展。

另一个学院却是专门培养医护人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