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王朝因我兴替35

现在最想容氏女死人未必是他,而是乐家那几个人。

稍等片刻,乐成言坐在轮椅上,被侍卫推进御书房。

当看到乐成言容貌时,雍宁帝心下有些诧异。乐成言是乐贵妃哥哥,只比乐贵妃虚长两岁,但现在兄妹站在一起,说乐成言是乐贵妃爹都没有人会怀疑。

乐成言双手虚弱无力,不能够行礼。雍宁帝直接免掉他礼仪,示意乐成言有话直说。

乐成言声音沙哑,偶尔咬字不像人声,倒像是隐在暗处蛇吐着蛇信子。

“陛下,逢年过节,各地官员按照规矩都会递折子向您请安,再送上他们精心准备年礼。然而容氏女连一点儿面子活都没做,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雍宁帝刚刚就是为了这件事暴怒,现在听到乐成言这么说,他和缓下来脸色又难看起来,强忍着怒火等着乐成言后续。

“臣以为,陛下之前手段都太温和了。”

“陛下乃九五至尊,金口玉言。幽州、并州和冀州都是陛下疆域,容氏女也是陛下臣属。臣以为,陛下可以直接下旨封容氏女为太子妃。”

乐成言猛地抬头,眸中陡然爆发出璀璨光芒,这种光芒出现在他眼里,令人觉得非常不舒服。

“以容氏女身份,能成为太子妃已是陛下抬举她。若容氏女嫁了过来,那三州之地就是她嫁妆。若她抗旨不遵,那身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天下尽可举兵讨伐!”

既然乐家衰败不可避免,既然他爹、他妹妹和他都将命不久矣,那么在他死前,要亲眼见证容氏女跌落泥潭!

听完乐成言这番话,雍宁帝整个人大喜。

是啊,他之前怎么没想到。何必问过那容氏女意思,他直接下令即可。

一想到这,雍宁帝朝跪在一侧伺候年轻内侍道:“快,去请王司马进宫,朕有要事与王司马商议。”

年轻内侍很快退出御书房,只是在前去找王司马路上,他随手将一个浅绿色小纸团扔到杂草丛中。

小纸团才刚落地,蹲在墙头野猫猛地蹿了下来,用嘴叼住小纸团后,迅速不见踪迹。

三月原本是雨水纷纷季节,但一连大半个月,并州各地几乎都没下过一场雨。

现在正是春耕关键时刻,没了雨水滋润,有很多种子种下去后都发不出芽。

一些见多识广老农愁得头发发白,说每到旱年都是这样,今年怕是又有大旱。

并州牧时常去茶馆里喝茶,很快就听说了这些流言。

他亲自骑马去乡下田地转了一圈,回来后神色有些忧心忡忡:“我问过田间老农,说是河流水量也在下降。现在正是农作物最需要水时候,再不下雨就麻烦了。”

衡玉将一杯放得温度刚好茶推给他,请他先喝两口水:“今年怕是要有旱灾。”

并州牧轻叹:“并州百姓才刚过上好日子没多久,又有天灾。还好你去年修了水利工程,年底时候蓄了不少水量,勉强撑一撑,应该还是能够撑过去。”

并州牧还是将这场旱灾想得太过简单了。

他是类比了前些年几场旱灾,从而得出结论。

衡玉抬手揉了揉眉心,语气严肃:“我倒是觉得,这场旱灾不简单,而且大旱过后必有蝗灾,我们再怎么慎重相待都不为过。”

被衡玉话中慎重所感染,并州牧神色也慢慢紧绷起来:“你说得对,慎重些不是坏事。”

他坐到衡玉对面,打算给她讲讲旱灾事情。结果反倒被衡玉科普了一脸。

并州牧神情感慨:“原以为你这般年纪,又不是并州本地人,对旱灾了解不会太深。”

衡玉笑了笑,随意寻了个理由做解释,还将她编写旱灾应对手册拿了出来。

当然,她没解释这个手册来历,并州牧也没追问。

两人正就着手册上办法细细探讨,突然,有侍卫快步上前,附耳向衡玉回禀事情。

衡玉正在为旱灾之事忧心,听到乐成言和雍宁帝那些肮脏算计,心情越发不虞。

她轻敲桌面,问侍卫:“乐成言怎么还能说话?”

侍卫会意。

衡玉又问:“天师道人不是一直在为雍宁帝炼长生不老丹吗?他都长生不老了,怎么还册立一个会跟他抢皇位太子?册立也就罢了,怎么还让我当太子妃为太子加重砝码呢?”

“这件事你让胡言去办,他现在是天师道在北方话语权最大祭酒,连这点小事都办不了,那就让他别来见我了。”

侍卫领命退下。

衡玉拿起一块藕粉桂糖糕递到唇边,才刚把糕点咽下,就听到旁边并州牧笑道:“乐家那些蚱蜢蹦哒得叫人心烦,怎么不干脆点解决掉他们。”

衡玉说道:“容家事还需要开一次三司会审。留着乐家人是为了在那时候审判。”

原剧情里,原身参与了一场毫无公平可言三司会审,被乐成言步步逼入死角。

容家事必须再开一次审判,方才能够彻底洗刷污名。她留着乐家人和贺家人,就是为了让他们参与到审判来。

而且很多时候,死亡并不是最痛苦。

第二日上午,衡玉召集她身边幕僚和官员,将自己意思传达下去。

并州本地一些官员觉得衡玉表现得太慎重了,但看着她心意已决模样,还是将劝诫话语默默咽下。

很快,衡玉命人将刊印好旱灾应对手册分发下去,各地官员和各村村长人手一本,她还严令每个人认真研读、严格按照上面规定来行事。

“我随时都会命人抽查,如果有官员行事敷衍,那就直接退位让贤,让更能执行我命令人担任这个官职。”衡玉声音不疾不徐,但早已熟悉她行事作风人完全不敢怠慢。

不过……

仗着自己家世,不把这道命令放在心上官员也不少。

比如九原县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