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场百年难遇的旱灾不仅仅是降临在中华王国的土地上,同时也降临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各诸侯国如今的状况可用赤地千里来形容。
无数干涸的土地裂着巨大的口子,很多地方小麦等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一些地方出现绝收的情况。其中尤其以位于内陆的韩、赵、魏最为严重。秦国的关中平原虽然也与韩、赵、魏一样,受到此次旱灾的巨大影响,粮食产量剧降,可因为秦国坐拥巴蜀这一粮仓,而巴蜀之地受灾较小,因此秦国的情况还能接受。
赵魏韩则不同,因为此次旱灾无数家庭流离失所,特别是赵国,经历了连番大战后,国内男丁数量急剧减少,更多的是依靠老弱妇孺在支撑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可这样的一场天灾,这些老弱妇孺却是最难抵御的一群人,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无路可走。
无数人实在走投无路,只能携家带口逃亡他乡。
这一情况在刚刚开始有苗头的时候,监察司赵国分部的信息便已传递回金陵,接到情报后,姬天赐组织各部大臣一起商讨对策,最终确定采取救助行动,引导赵魏韩的受灾群众往中华王国迁徙。
监察司安排在各国的密探收到金陵的指令后,仿佛一夜之间,在赵魏韩的民间就开始流传着一个消息,中华王国受灾较小,去到那就可以活命。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在赵魏韩三国的民间传了个遍。无数走投无路举家逃难的人群都发疯似的从四面八方向着一个方向前进,那就是中华王国离三
国最近的城市——宿迁前进。
而这一消息难道赵魏韩三国的统治者们就一点消息都没收到吗?当然不是,他们也收到了这一消息,可统治者们一方面拿不出拯救这些灾民的方案和物质,另一方面又害怕这些无家可归的灾民在国内游荡制造混乱,更害怕他们一狠心发动暴乱那就直接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了。
而且据他们手下官员汇报,这些受灾逃难的灾民大多是老弱妇孺,本身并不能为王国创造多大的价值,反而会是一种负担。
因此对于这些灾民逃往中华王国,他们甚至在心中窃喜,觉得这是一个祸水东引的妙计。
因而对于这些灾民逃离,他们的命令是让各城守卫官兵任凭他们离开,只要不在各自国内闹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