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这才善意提醒:“黍子不是当饭吃的,是用来擦桃子的。”
孔子却郑重回答:“黍是五谷之王,祭祀先王时属于上等祭品。而桃子是最下等的,祭先王时连宗庙都不能进。”
.
“周朝的五谷之王不是稷吗?”阴嫚公主忍不住提问。
大秦离周朝不算太远,还有《周礼》可以参考,但是周史里记载的也与天幕说得不太一样。
周朝很重“稷”。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社稷”也常常便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还
有秦昭襄王“嬴稷”这个名字,
代表着历代秦王对一统天下的决心,
无不说明时人对“稷”的看重。
【孔子尊古礼,这个古礼有多古老呢?】
【周朝的五谷之王是稷,商朝的五谷之王才是黍。但是孔子本人,是商人微子启的嫡传后裔,他的祖籍就是殷商遗民所受封的宋国。】
【这一份对黍的尊重,正是对他先祖的尊重。】
【但是周朝是以“稷”为五谷之王,这“稷”的来源,是周天子的祖先后稷,后稷也被尊为“农神”,后稷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舜命令后稷将农置于政首”的舜的大臣后稷。】
“孔圣人尊重古礼,也尊重先祖,但是视为理想社会的周朝反而把先祖的‘黍’推翻,尊‘稷’为五谷之王。帝王们的意志从不会真正的以圣贤学说为主,想要宣传圣贤之说,只能去适合帝王所想。”
董仲舒翻阅着自己面前的竹简,那是他打算献给刘彻的学说。
他想,也许如果孔圣人、孟亚圣在世,或许会对他改制后的儒家学说并不满意,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错了。
时代在变,儒家也需要变,变则通,不变,那就像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变法不彻底的诸侯国,最终沦为大秦战车下的亡魂。
【但是华夏的农业并不是从周朝才开始,商朝时期同样已经有了农业文明。】
【先秦时期,农业文明初步形成。在天文历法、农业生产技术和冶炼技术不断成熟后,商人学会了用粮食酿酒,并且出现了专门负责农业事物的官吏,农业生产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经营行为。在商朝后期,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种植行业”为核心的农业机制】
周人翦商灭殷牧野之战的背后,还有两种华夏本土主粮的王位争夺战。
商人喜爱祭祀,信仰鬼神,离不开酒。而当时的酿酒法,离不开黍。
周公定天下后,颁布《酒诰》宣布禁酒,斩断了商人借酒和鬼神对话的桥梁,从此周天子代天行令,哪怕是封鬼神祭祀鬼神,权力也掌握在周天子的皇权手中。
这是最古老的一次“五谷之王”的易位。
【从秦朝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封建统治者继续强调重农政策,农业管理是国家的重中之重】
【君王要亲自“耕帝籍田”,君后要“后妃亲蚕”,这说明封建皇室要求君臣并耕,皇帝需要亲自处理农政。】
【周礼很早就有孟春之月要求皇帝亲率百官亲耕的故事,但是有确切纪年的帝王亲耕礼,是从汉文帝时期开始。】
刘恒笑着看向贾谊:“看来爱卿提出来的亲耕礼已经传到后世了。”
贾谊恭敬行礼:“是陛下圣明,愿意采纳臣等的意见。”
贾谊上书《积贮疏》中,提出春耕乃是天下之大命,丝毫不敢懈怠。
刘恒采取了贾谊的建议,亲自耕种,旁边有众多老百姓围观,这也是史书上有关亲耕礼最早的记载。
到了汉文帝以后的汉朝皇帝,即使皇帝出城在外,还是会
按照祖宗规矩在外地行春耕礼仪。,
在国家祭祀礼法上就已经确立了“天子亲耕南郊,
皇后亲蚕北郊”的祭祀格局。
礼部大臣趁机上谏:“陛下,既然天幕也提到了要重农耕,不如恢复古制,把先农坛修建了。”
大唐开国之初,李渊忙着到处打仗,他虽然建立了太庙和社坛稷坛,但是没有建立先农坛,祭祀是在社稷坛举行。
但是按照古制,亲耕礼是在先农坛举办,先农供奉的就是神农氏;亲蚕礼应该在先蚕坛举办,先蚕坛供奉的是嫘祖。
“嗯,不错,准了。”李世民欣然应允,“在先农坛旁边留一千亩土地,作为籍田。待春秋时期,朕也该亲御耒耜了。”
对这一次兴建工程,众臣都没有反对,各自也开始议论起亲耕礼来。
因为亲耕礼虽然是皇帝带头,但是众臣都得参与。
三公,诸王、尚书、卿等大臣,地位越高参与程度越高,地位太低的还没资格参与。
亲耕大礼,首先由皇帝耕田,皇帝耕田的次数是三推。
接下来是三公、诸王、卿按照次序耕田,级别越低的人,耕田推数越多,卿的级别最低,所以耕田九推。
等到秋天丰收时刻,天子还得下田收获粮食,当然了,同样是象征性的。
平时的籍田都是有专门的下人管理,等天子秋季再去亲耕收获后,籍田收获会分给众位大臣,同样是地位越高、与天子越亲近收获越多。
【那么天子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农业呢?】
【农业生产本身具有以下特点,与华夏文明息息相关。】
【农业离不开自然,华夏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让人们更亲近农业,劝民务农使百姓与大自然频繁接触,民风会更淳朴。而民风淳朴就易于统治管理和役使,这样对统治者来说更安全;】
【农业是以个体方式进行,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像商人一样频繁与外界与外人接触,减少了结党营私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劝民务农会让百姓离不开土地,害怕迁徙,被束缚在土地上后就会更加安分守己。这也是华夏几千年乡土情结重的源头。】
朱元璋冷哼:“没错,朕就不喜欢商人乱跳,又奸滑又不安分,还是农人安分,老老实实种地就好。”
“朕将人分为军籍、匠籍、兵籍、贱籍等几个等级,严格管理户籍,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百姓定然安居乐业,固守乡里。”
朱元璋嘴上说得只是不喜欢商人,事实上在实施种姓制度时并不是严格按职业来,还有按他的仇恨来。
比如昔日仇人陈友谅、张士诚九部,通通被朱元璋打入贱籍,世代打鱼为生,不许上岸,浙江一带有九姓渔户之称;
明初四大案,除被杀的文武百官之外,那些昔日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家中的女眷也没有好下场,全部被打入教坊司等地,沦为官妓,或叫乐户。男子代代为奴,女子世世为娼。
广东疍户
因为独特的水上生活,在元朝就受到歧视,到明朝也被朱元璋打入贱籍,与浙江九姓渔户一样,生生世世受人歧视,只能从事打鱼等贱业,不能上岸;
浙江绍兴等地的惰民、丐户,不得参与科考,不得做普通人的工作,只能世世代代做低贱脏污职业,乞讨、清洗厕所掏大粪、捕蛙、保媒拉纤,一代为丐户,世世代代为丐户,永世不得反身;
民国时期依然有人蔑称广东、福建人为疍户,称河南为丐户,称浙江为惰民,许多都是来源于元明时期的贱籍。
明朝的户籍管理也是历朝最严格。
军户、民户、匠户,家族代代不能转籍,每人出门都必须随身携带引子,也就是户籍证明;
农民日常只能在方圆一里内活动;超过百里,即以逃户论之,轻者入狱,重辄丢命。
朱元璋只想把农民困在土地上就觉得安稳了,却不知被激怒的百姓愤怒达到了历朝历代之罪,可见被捆束了几百年的农民对朱氏的仇恨有多深。
【春秋战国时代,农业文明基本成型,奠定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格局。铁器成熟后,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进入农业产业发展新阶段。】
【秦汉魏晋时代,华夏属于北方旱地农业主导,北方游牧文明与旱地农业融合发展,也推动了北方农业发展进入新高度】
【从秦朝还是一个诸侯国开始,农业就决定了它将成为最后的霸主。】
公元前647年,晋国旱灾,一连数月滴雨未下,举国粮荒。
晋惠公夷吾无奈之下,向当时的邻国姐夫秦穆公求援。
秦穆公慷慨援助,从粮仓中分拨出大量储备的粟,从国都雍城出发,沿着渭水水运而上,再换成车运,再换成船横渡黄河,最后从汾河漕运北上,抵达晋朝国度绛城。
这一次的救灾耗尽了秦国的举国之力。全程500多里水陆相接,工程浩大,沿途消耗巨大,规模震撼了整个山东诸国。当时远在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在国史中,将这一次救灾必做一场“战役”,称之为“泛舟之役”。
然而,晋惠公夷吾并不是一个感恩的人。
在他求援之前,秦穆公曾经派遣军队护送小舅子夷吾回国即位,约定晋国割让河西5城,但是夷吾登基后反悔了;
在他求援之后,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因为存储的粮食都给了晋国,秦穆公朝晋惠公借粮。但这一次夷吾不但没有借粮,还趁火打劫出兵攻打秦国。
正是因为这一次恩将仇报,秦国上下意识到,救灾道义对诸侯而言不过是一句空话。在成为霸主的路上,只有手中有粮,才不会陷入背叛。只有手中有兵,才能震慑诸国。
此后,商鞅变法,耕战之术让秦国变成了一个战斗机器。
387年后,秦人大军压向了三家分晋之后的赵国,耗时长达3年,拖垮的首先就是赵国的粮仓,最终将赵国彻底覆灭。
.
天幕放出了一段视频画面,看着那标着“秦穆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