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帝王陵墓和海外遗珍9

吕雉难得没有泼冷水,淡淡夸奖了一句:“还算你爱民。”

被难得夸自己的吕雉这么一捧,刘邦更高兴了,叉腰大笑:“哈哈哈哈!咱老刘家都厉害的很!"

【不愧是我们大汉族的祖先,这先见之明就是不一样】

老刘家集体被夸,美滋滋。

大汉朝的百姓也一起美滋滋,有一种与有荣焉的骄傲。

【唐宋时期,有零星的人殉。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两个少数民族将领想要主动为其殉葬,

被唐高宗禁止。除了二者对李世民的感激,这跟少数民族的习俗也有关系,少数民族的殉葬哪怕是清朝初年、入关之前依然存在。】

【唐宋时期有记载的反而只有皇帝,比如唐武宗的王才人,宋高宗的李才人、王才人,都是生前宠爱的妃子,死后一起带走。嗯,这种宠爱估计狗都不要。】

唐武宗李炎:别骂了别骂了,朕马上改。想不到整个大唐只有他被点名,连玄宗皇帝都没有人殉,他太丢人了!

一想到老祖宗太宗皇帝可能也看到,李炎心急又心虚:“废除人殉,全部废除!朕驾崩后不需要任何人殉葬!"

r/>

长孙皇后也在皱眉,她想说些什么,但是后宫不得干政,当着朝臣的面实在不好开口。

但是想想先前诸多对女子的不公,她身为皇后,一国女子之尊,如果她都什么不能做,那其他身份不如她的女子如何是好?

她想了想,鼓起勇气委婉道:“陛下的风范,后世子孙学不到一二,不如陛下写下来传给后人,以作训诫?"比如,把不得人殉写入法律中。

长孙皇后原本想给宫中妃子写一本书来规戒行为,然而现在想想,一直以来给女子的清规戒律那么多,反而是保护女子的法律太少。

她心中忐忑不安,却没想到李世民完全没生气,朝臣也没有她想得那么激烈反对。他们的注意力被天幕所说,对比之下更觉得唐武宗丢人,反而附和赞同。

李世民道:“好主意,儿孙朕能教到,但是再往后都教导不到,不如朕把它写入大唐律,免得后世子孙败坏大唐名声。"

从此,大唐也和大汉一样,将禁止人殉明确写入法律,加上天幕的存在,让人殉在大唐彻底绝迹。

【元朝时期是否有宫人殉葬,《元史》等史籍没有记载,但是波斯史书有记载说成吉思汗曾以四十名贵族女子殉葬。】

成吉思汗思考:嗯,要不别殉了?不是说有用吗,留着干点别的?

前面说的他俘虏工匠很有用,贵族女子好歹是贵族世家精心培养教育的,总会点什么。【现在来到了我们的大明朝,著名的历史倒退朝代!我们掌声欢迎!】天幕特意做出音效,“嘘——”嘲讽意味十足的特效,响彻各个朝代。

十分明显地对明朝的嘲讽。

还没开始介绍,明朝的皇帝们开始慌了。

这天幕,假如各朝各代都能看到,岂不是他们丢脸要丢到各个朝代面前去了?【到了明清时期,死灰复燃,宫人殉葬甚至被朱元璋定为“祖制”】

【明朝宫殉贯穿了五朝,在明英宗时中断,这也被誉为明英宗生前唯一做过的一件好事】朱祁镇:什么叫朕唯一做过的一件好事!什么意思!

明英宗之后的帝王和朝臣们齐齐点头。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实在是太丢人了,但废除人殉,不单单宫女会感激,大臣也会感激。这得从明朝非常普遍而又非常残忍的人殉制度说起。

【明朝殉葬,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其一是受古代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想要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继续被人伺候;其二是朱元璋出于“严内教”的考虑,其三是受到蒙元时期“视生命如草芥”野蛮习俗的影响,其四是明清时期大力推崇女性贞节观、三纲五常的传统思想有关系。】

荆咕先介绍了一遍明朝重新开始用人殉制度的背景,让前朝的帝王们大开眼界。“视生命如草芥不是对奴隶吗?如果对贵族世家也这样不会被反?”嬴政很惊奇。

大秦殉葬了三个大臣都被骂了好多年,怎么听天幕的意思,似乎明朝不只是殉葬奴隶,后世的贵

族那么好欺负吗?

【说起来我很疑惑,朱元璋不但是平民出身,最狼狈的时候还当过乞丐,算是正儿八经从底层爬上来的皇帝,这也是我之前夸他与刘邦是唯二两位得位最正的皇帝的原因】

【但是当他成了皇帝,他就开始大肆屠杀,我也本以为只是宫女,然而,并不是。】荆咕的声音压抑了起来。

网络上有说法,说朱元璋是生前家人都因为饥荒死了怕寂寞,所以殉葬了宫女陪伴。然而真考据起来,就会发现并不仅仅如此。

真实的历史看了之后,会让原本对明朝还有些喜爱的路人粉荆咕,黑化成路人黑。

她算是明白,为什么大家就算是写穿越剧,也不会穿越到明朝了。

【在明朝当宗室女,是个十分送命的事】【无论是出生于皇室的公主,还是嫁入皇室的皇妃王妃,都是个倒霉事。】

朱元璋冷冷道:“朕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女子生前享受了荣华富贵,哪怕是死了,也能继续在地下享受富贵,哪里倒霉了。"

他经历过饥荒,经历过战乱,见到过人相食,也见识过战乱时期掳掠女子奸淫掳掠。

比起那些真正的苦命人,不过是殉葬,而且她们死后他还会赏赐他们的家人,全家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哪里不好?

【明太祖去世时期史料记载“宫人多从死者”,具体人数没有记录,但是《万历野获编》记载的是妃嫔三十八人,殉葬人数最多;

明成祖长陵殉有十六妃,朝鲜的史书记载是殉葬了三十余人,其中还有来自朝鲜的妃子韩氏,这个记录来自于韩氏后来归朝的乳母金黑,可信度还算高;

【这位来自朝鲜的妃子被殉葬后,朝鲜颇有怨言,连带着开始质疑大明中原文化实属野蛮。当时的大臣特意提醒朝鲜世宗:即使小孩都知道“作俑无后”,大明这项惨无人道的制度不值得朝鲜国效法。你看,我说朝鲜不傻,不单单知道缠足对女子不好不学,对人殉也觉得不好不学。】

朱棣此时还不知道明成祖是他自己,但是,来自朝鲜的妃子韩氏他知道,韩氏的乳母金黑,他也知道。

朝鲜前期天幕放过地图,此时也的确属于大明的藩属国。他感觉不妙,天幕骂得明成祖,不会就是他吧?

只是他的庙号为什么是“成祖”,为什么不是“太宗”!

【连藩属国都会质疑,那些女儿被殉葬的大臣们,真得不会有怨言吗?】荆咕一句话,让朱元璋第一次沉默了。

他经常跟朝臣私下讨论“女祸”“女患”,大臣们当着他的面是附和,可是背后会不会心疼自己女儿被他要求殉葬,他真得能肯定吗?

朱元璋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他的一切都是从大明江山的角度考虑,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女

儿都可以牺牲,更何况是别人的女儿。

但是,他会在意,别人的女儿的父母,会不会影响自己的统治。

【还是在朱元璋时期,他的次子秦王朱椟死后,朱元璋命令两位王妃为其殉葬,这也是明朝殉葬的开端。】

朱桢傻眼了:他是开端,难道这意思,是他是第一个死的?还死在自己父亲之前?

【朱横的两位王妃,都不是普通身份。

一位是北元将领王保保之妹王氏,王保保胡名扩廓帖木儿,始终没有投降,朱元璋想要收服残缺的北元,于是封了他妹妹为秦王正妃。后来北元势力被肃清,不再有威胁,朱元璋便让王氏殉葬;

一位是次妃邓氏,宁河王邓愈之女,老朱后来对开国将领清洗时期都没有留情,更别提对藩王的女儿谈什么留情。宁河王府败落之后,邓氏也被送去殉葬;】

嬴政挑剔地嗤了一声,看着自己的满朝文武淡淡道:“朕不会如此,朕的后代也不会。”清洗开国将领,是得最自己和自己的后人多不自信。大秦最厉害的就是自己,什么功高盖主,没有人能掩盖他的光辉。

开国将领王翦等人齐齐松了一口气,这才感觉刚刚听大

明的遭遇听得自己都为自家子女提心吊胆起来。他们可有不少子女与皇室联姻的。

“陛下圣明!”

还是大秦好,后世都是什么奇奇怪怪的皇帝!

自己也算开国将领的李世民皱眉:“这朱元璋,也太过薄情。”

清洗开国将领,就不怕彻底失去人才吗?

能一起从开国打天下走到建国,说明是一起同生共死过的兄弟;还互相嫁子女联姻,就是未来会有共同血脉的亲人,是最铁杆的盟友,就比如他和长孙无忌。

他可能会怀疑下一任皇帝无法掌控长孙无忌,但绝对不会怀疑长孙无忌会背叛自己背叛大唐。因为下一任大唐皇帝一定会有长孙家的血脉,背叛大唐就是背叛长孙自己家族。

这就是两家关系的紧密。

怎么能如此清洗,这岂不是要把自己洗的众叛亲离?

【永乐年间,郢靖王朱栋死后,王妃郭氏也被殉葬,而郭氏是武定侯郭英的女儿,是明成祖靖难之役后为表达心中亲自册封。】

【这些并不是个例,后面成了普遍的例子。】

天幕放出了一大片的名字,前面的死者是诸侯王,后面的殉者是王妃。当然,侍女也不会少。还动不动是“自请从殉”,然后再赏赐美谥,显得多么的温馨贞烈。

看得前朝的女子们离奇愤怒了。

“王妃、贵妃都要殉葬,他们把宗室女当什么了!”武瞾出奇愤怒。按照大明这个殉葬法,恐怕在太宗皇帝死后,她就得去殉葬,哪还有如今的地位。

邓绥也气道:“既然害怕女子何必娶妻纳妾,跟男人过去啊!”

汉朝那么多好男色的皇帝,也没见哪个男人要让后妃殉葬,这大明的皇帝到底都是些什么鬼东西。

里面甚至还有为他们生儿育女过的宠妃,这些男人一边要女人生孩子,一边还要死后带下去殉葬,简直不把女人当人。

“本以为宋朝打压女性已经很过分了,没想到大明更过分。”刘娥摇摇头,眼里闪过对大明女子深深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