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见面

梅芳在那时候为了孙子,练就了一个炸鸡翅的本事。那鸡翅她确实调味调的很好,算是她为数不多的私房配方,孩子很喜欢吃。所以每次回国,她还是按照那个配方弄给孙子吃。孙子不在国内,她也时常炸给儿子吃,这样的时候,蒲素通常要来一点花雕。

在这样的情况下,梅芳对蒲素在家的时间就非常不满。按照中国家长通常都不会责怪自己孩子的惯例来说,蒲素这口锅,需要他外面的女人来背。具体到这时,就是蒲素和她坦白了的臧欣欣。

蒲素想把臧欣欣介绍给自己的母亲,是出于给大家一个交代的想法。所以,那天臧欣欣定好了一家极好的新餐馆”鲜墙房“。这家餐馆当时刚开,就在虹桥路边上的一栋德式洋房里。现在分店已经好几家了,只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桑海就这边一家。

,每天从机场进出,蒲素都能看到这家餐馆,但是还从没去吃过。从外面看是德式的尖顶洋房,外墙面是木头黑白框架格子,爬满整堵墙绿色的藤蔓,显得很有腔调。

所以,当提出一起吃个饭的时候,蒲素提议就在这边。

蒲素先从蒲园把梅芳和儿子接出来,阿嬢岁数大了,身体不好,已经懒得走动了。然后到了古北,臧欣欣在路口等,一起去了前面的餐厅。

臧欣欣上了车,和梅芳打了招呼。梅芳的态度就不冷不热,这让蒲素觉得不太对。梅芳这个人,一直被蒲素的印象是与人为善,处处忍让,从不和外人争执。少年时,蒲素和姐姐在外面要是和人有了口角,她都是呵斥自己的孩子。在姐弟的印象里,自己目前从没和外人闹过不愉快。而所谓的内人也就是老蒲,以及她们姐弟,总共三个人。

现在想起来,梅芳就是典型的窝里横。甚至于对她的弟弟妹妹,她也从没有过什么计较的时候。但是,对极亲的自家人,比如老蒲和蒲素他们,似乎并没有那么好说话。

她这个性格形成始终是个谜。后来的一些做法对蒲素产生了颠覆性的认识,当时感觉自己之前20多年来,大概是一直看错了自己的妈。

在她们见面前,蒲素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和臧欣欣说自己的妈妈平素多么友善,多么的好说话。他没和臧欣欣撒谎,确实一直以为自己妈妈就是这样的人。

从臧欣欣和梅芳打招呼,梅芳的反应来看,可谓十分冷淡。不是说没回应,但也仅仅是嗯了一下的那种,谁都能觉察出这种回应后面的距离感。

看到坐在梅芳旁边的小蒲素,臧欣欣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乘务,还是有一套的。和他说话,态度像是幼儿园老师,小蒲素那时候话还不怎么说的利索。不过也知道好坏,和她交流的挺好。臧欣欣还准备了玩具,一盒乐高积木。

鲜墙房里龙首圈椅,承载着百年历史的藏经柜,似乎倾诉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一段温婉怀旧的记忆。璀璨的水晶墙,宫廷古典列柱,华丽的蕾丝布幔,呈现出新古典主义的氛围。

这家店的服务员也很有腔调,后来这家店里一段时间都是中年桑海男人,梳着油头,穿着老式服装,一口地道的桑海话,很像香港一些高级餐厅的做派。

因为第一次来,蒲素和臧欣欣研究了一会菜谱才点了几道菜。整个过程中,梅芳除了对待孩子,几乎全程板着脸。

这种情况下,臧欣欣搭了几次话没有效果之后,也就识相了。

蒲素是不怪臧欣欣的。不能因为她的工作需要耐心,就要求她在今天这个场合无原则、无休止的讨好和迎合自己妈妈。

他只觉得很不舒服。只想尽早结束这顿原本可能就不应该发起的晚餐。原本几个人就去的早,大概五点多不到六点就到了餐厅,吃完也就大概7点,直接把梅芳和儿子送回去了。

整顿饭,无滋无味,吃的什么也记不住了。只记得是臧欣欣买的单,蒲素和梅芳约的时候就说是臧欣欣请她吃饭。

回去路上,蒲素就说他也不知道自己妈妈这是怎么了。臧欣欣自然是不开心的,到后来也直接说了,她也是个有正当工作的人,比蒲素也小不少,重点是未婚,和蒲素是第一次谈朋友,他妈妈这个态度好像没啥道理。

毕竟蒲素是离异还带了一个孩子的。

现在好像离婚男人,只要条件好,也是抢手货。只不过20年前,还是好说不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