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这世界很危险

而有的不知收敛,继续犯案,那下场也是一样。

90年代大多数犯罪,只要不是当场被抓获,罪犯以后小心谨慎,而且不是命案这一类,基本这辈子早就安全了。当时没破获的,现在也过了追诉期就算去自首,晚上也回家了。

警察破案基本也是有个逻辑的。比如杀人案件,一般不是情杀就是仇杀,或者就是为财。一般都是从身边人开始追查,多多少少有点线索。

但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人上去把他弄了,则一点头绪都没有。从被害人生活里来说完全是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警察又上哪去查?

现在有些案子,比如命案,尸体发现以后首先是确定被害者身份。确定不了也是无从查起,监控是有,但是怎么查?

但是一旦确定被害人,先从身边人排查,然后现在的手机通话记录和微信等等联系方式,终究是能查出线索的。死前最后一个联系人是谁?很容易就得出线索。

最后一个联系人约的在哪见面?哪怕他不是凶手,从受害者出现的最后的地方开始排查监控,好了,查到这一步就回到监控那个必杀环节了,

罪犯把手机丢了也没用,清单一打就出来了。微信记录腾讯都保存的好好的,公安需要立刻上交。

以前哪有这些东西?哪有这些手段?只要案发现场没有目击者或者和受害人牵连不大的,几乎都躲过了刑罚。

那年头很多案子最后被告破,都是因为不是单独作案。只要有几个同案犯,这世界谁也不能对别人负责打包票。能管的好自己,不代表能管好别人。只要不是一个人做的事情,很难说可以滴水不漏。

三个人作案,两个人都金盆洗手了,还有一个继续作案,结果因为其他事被抓紧去,审讯过后交代了,有的是扛不住,有的是想立功减刑,等等等等。

很多罪犯同伙之间以为只要订立好攻守同盟,相互对好口供,并且发誓不彼此出卖,就万无一失了。抱着这种想法的人,现在都在里面剃着光头在车床上干活,等家属接见日。

公安审讯那一套我也不说有多强大,只是一般人的心理素质安全是承受不了那种氛围的。原本就心虚,撒谎,同一个问题反复问几次,破绽马上就出来了。

因为编造的毕竟是编造的,细节上面反复多问几遍,马上就会有出入,再细问很快就会不能自圆其说,心理崩溃是早晚的事情。

现在不让刑讯逼供,是司法文明的进步。蒲素中专同学,偷了一家粮油加工厂的方便面,蹬着三轮车在马路上,几个人开心的不行,结果被联防队晚上巡逻拦下来盘问。

第二天来找蒲素,找到蒲素家,几顿没吃饭,蒲素给他们打鸡蛋下面条,其实那时候他们还算是未成年人。

如果记性好的应该记得蒲素的一个早熟同学胡先春,这小子就参与了去粮油加工厂去搬方便面,作案工具三轮车就是他家饭店里的。

结果脱下衣服被打的不像样,犹如斑马。蒲素看了都觉得心疼。

以前工作量大,从业人员素质也没多高,不讲方法,简单粗暴。

有一句话叫做“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大概意思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将来还会发生的事情,在过去就都已经发生过。也就是说有些【规律】是无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