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唯独没有环球的份

摇滚教父 黑色贝斯 2501 字 9个月前

哪怕这个渠道的收入并不高,也总比没有得强。

更何况,从spotify的发展趋势来看,哪怕现在的收入确实一般,但未来却是可以预见的。

而且,spotify还为版权方提供了两种方案:买断或者按照“付费用户点播次数”分成。

前者,协商出一个固定的价格买断,通常会签一个五年以上的长约,在合约期间内,spotify怎么用这批版权,赚多少钱,就和版权方没有半点关系。

后者,则是按照付费用户的“有效点播次数”,再加上一定的算法,给予不同版权方一定比例的分成。

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的,可以选分成,想要稳定收益的,可以谈买断,烧钱和亏损的风险,大部分由spotify自身来承担。

——在接连几轮扩股融资之后,spotify也有充足的底气去做这种烧钱的决定。

在这种利好之下,加入spotify的唱片公司和歌手越来越多,从而再一次刺激了用户的增长。

环球自然不可能无视一个新的变现渠道,立刻派人与spotify接洽,但得到的结果却让环球很不满意。

spotify表示,由于【量子音乐】、华纳、索尼这三家股东已经达成了默契,虽然不会完全拒绝环球入场分一杯羹,但条件却不可能和其它唱片公司一致。

简单点说,就是抬高环球的准入门槛,从价格或者分成比例上压低环球的收入。

三大巨头加起来,在spotify的股份也不算太多,不说绝对控股权,就是相对控股权都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要说完全拒绝环球入场,在spotify的股东大会上根本不可能通过,因为这不符合spotify的利益。

但若是抬高环球的准入门槛,凭借三家手中的股份,还是能够推行通过的。

事实上,环球的市场份额虽然是业内第一,但却也只占据了全球唱片业市场的百分之三十多。

如果单独只看在线数字音乐这一块,份额还要更低一些,有足够多的用户,spotify有充足的底气拒绝环球。

spotify拒绝环球,可能意味着部分潜在用户的流失,毕竟很多歌迷在选择音乐平台的时候,往往是冲着某一位歌手的歌去的。

但是,不可能所有喜欢环球旗下明星的歌迷,都只听环球的作品。

举个简单的例子,歌迷a喜欢环球旗下的明星b,但同时也喜欢【量子音乐】旗下的明星c。

如果两者都在spotify平台,这位歌迷会做何选择自然不必多说。

但若是只有一位,该歌迷也有很大的可能,会选择使用spotify,大不了要听b明星的歌的时候,再换到其它平台去就是了。

虽然说这个概率不算特别高,但也不低。

spotify拒绝环球确实会有所损失,但至少在没有其它足够强力的竞争者的时候,损失并没有那么大。

但以环球的版权库数量,若是拒绝了spotify,却意味着数以亿计的营收损失。

这对于环球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注:早期itunes和版权方的关系确实是这样,一开始itunes求着唱片公司放版权,但是拿到一定份额之后情况就反过来了,唱片公司求着itunes收版权。一直到后来的流媒体平台大战时期,竞争激烈了,才开始玩烧钱买版权的游戏。)

但spotify给出的价格又太过于苛刻,环球内部,一时半会之间都还达成不了一致,很快就陷入了争吵当中。

趁着这个机会,不需要任何的沟通,【量子音乐】,华纳唱片,以及索尼-bmg不约而同地,开始针对环球旗下的歌手和版权供应方进行挖角。

就连话术都是现成的:跟环球合作,spotify平台这一块收入,可就要没了!

而如果掏点违约金,结束和环球的合约,加入我们,spotify这一块的收入可不低呢,我们再给补贴点,这买卖绝对不亏!

反正,绝大多数的明星和版权供应方,也不清楚spotify只是对环球报出了一个苛刻的价码,而不是完全拒绝环球入场。

在他们的眼里,只看到一个现实:spotify已经与全球几乎所有版权方达成了协议,但唯独没有环球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