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唯独没有环球的份

摇滚教父 黑色贝斯 2501 字 9个月前

不过有心人却注意到,在spotify的音乐库中,几乎包含了全球各个地区、各种语言的所有音乐,但却唯独少了一家:环球音乐集团。

作为世界唱片业市场份额最大的巨头,环球旗下的版权库,也同样是最为庞大的。

虽然环球崛起的时间不长,但在无数次的并购中,环球不仅仅只是买下了大量的唱片公司,同时还接手了这些唱片公司的版权库。

缺少了环球手中的版权,spotify的版权库可以说是有了不小的缺失。

和已经几乎与所有稍微有点实力的音乐版权方达成授权协议的tunes比起来,spotify在版权数量和版权覆盖面上,绝对是处于劣势的。

不过,spotify的包月模式,在价格上却是具备极大的吸引力。

按照传统的tunes模式,若是用户想要下载一首歌,就必须为它单独付费,通常价格为每首歌0.99美元到1.29美元之间,一旦购买,这首歌就永久归用户所有。

对于听歌数量比较多的用户来说,这种收费实际上是比较昂贵的,在tunes的使用者中,不乏每月支付数百美元在购买歌曲上的用户。

另一个比较能够体现tunes用户付费率的数据,是所有tunes用户平均每年购买的歌曲数量:386首(查不到,瞎编的)。

也就是说,按照每首歌1美元的最低价来计算,平均到每一个客户身上,tunes的用户每年要支付的费用为386美元。

如果仅仅只是昂贵倒也罢了,关键在于,tunes对于一首歌是否需要付费买断,并没有一个成熟有效的机制,而是完全遵照版权方的要求。

版权方要求付费,那么不购买的用户就不能听。

正因为如此,几乎每一位用户都遇到过“花钱买了垃圾”的事情。

而spotify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买断制改为了包月制。

在会员有效期之内,spotify的用户可以任意收听曲库中的所有歌曲,不需要为此额外付出任何费用。

按照9.99美元一个月的包月价格,这可要比自己买歌去听划算多了。

尤其是,大部分的歌迷,并不会将买回来的所有歌都加入歌单里反复去听,许多歌曲买回来听上一段时间,就丢进角落里吃灰,根本想不起来。

而对于少数特别喜爱的歌曲,spotify同样支持买断,价格和tunes一样。

——买断的歌曲,即使在会员到期之后也可以听,不受任何影响。

这样一来,spotify的模式,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无疑是十分划算的。

再加上移动手机的出现,让pod和其它传统mp3类设备的核心竞争力荡然无存。

手机本身就已经够方便的了,而且还随时可以联网,绝大多数用户,也根本听不出来手机播放和pod播放的音质区别。

再加上大笔的推广费用撒出去,spotify从登录移动端平台之初,用户数量就开始飞快地增长,仅仅只是十几天的时间,新增活跃用户的数量就突破了千万级别。

虽然这些用户当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会选择成为付费的包月会员,实际收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但前景却是非常耀眼的。

(注:现在spotify的付费率接近一半,但早期付费率肯定要比这个数字低得多。)

有着前世的记忆,罗杰自然是知道,在流媒体行业,无论是视频还是音乐,那些看上去风光无限的巨头,实际上都是在长达十年以上的时间里,不断地烧钱,一直在亏损,从未有过盈利。

哪怕到了罗杰重生之前,spotify已经做到了音乐流媒体市场占有率的第一,每年的亏损仍然高达数亿美元。

当然,流媒体平台本身不赚钱,不代表投资人不赚钱。

毕竟互联网企业,炒的就是一个热度和信心,只要市场占有率等各种数据好看,哪怕是持续亏损,也不缺愿意投资的狗大户。

只要看准时机套现跑路,投资人大赚一笔的可能性反而很高。

咳,扯远了。

spotify用户数量的激增,再加上其光明的前景,让唱片业的各个厂牌、独立歌手,都分外的眼热。

对于这些版权方而言,spotify意味着一个新的版权变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