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哥是个话唠,听风小道问起来,兴致勃勃地讲了起来。的哥讲的是一些传闻,在当地口口相传,更多是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子。从的哥口中,我们也算知道了千葬岗的真正来历,我对于这种传闻当作是听故事,而风小道的脸色却阴了下来。
千葬岗起源于明代末年,具体是哪一年,这个是正史不载,野史不记,谁也无法去考证明白的事情。千葬岗在那个时候,也不叫千葬岗,而叫源林寺。源林寺在当地颇有名声,寺里住着一个老主持,还有莫约有二三十个和尚。
时逢明末天下大乱,饿殍满地,老百姓都没有吃的,何来东西施舍给源林寺众,就这样源林寺也是艰难维存。老主持年老体衰,没有熬过几年的时间,西去拜见如来了。少了这个老主持这个高僧,庙里和尚见生计逐渐没了着落,不断有人离去,最后庙里只剩下差不多二十个和尚。
眼看这些和尚在一起熬不下去,就要各奔东西了,也合该有事儿,那天下雨,庙外来了一个年轻人,身上背着一个大包袱,也许是因为雨大的缘故,年轻人走得比较快,脚下来的慌张,结果一步打滑,年轻人摔了个大马爬,一头磕在路边上的一块石头上。
雨停了之后,庙里的和尚走出庙门,发现爬在地上的年轻人,和一地血泥,年轻人早已呜呼哀哉了。庙里的和尚见到死了人,立即想到了报官,可打开年轻人的包袱一看,里面是亮闪闪的银子,和尚们又踌躇了。
眼下揭开锅都困难,如果有了这些银子,起码能够熬过一段时间,众和尚看着银子,陷入了沉默之中,有个叫痴顽的和尚一番话,坚定了众人之心。
“此人匆匆往本寺而来,可见此人有心向佛,只是临门西归,成佛而去,留下此等物件,乃我佛照济我等众弟子,如我等不取,实乃有拂逆我佛之意……”
“那,那位成佛而去,该如何处理?”有和尚问道。
“埋在后山,以弟子之礼,日供香火!”
痴顽寥寥数语,让众和尚的心底活络了起来,意见统一起来,把年轻人葬在了后山的一颗槐树之下,至于香火嘛,那年头活人都顾不上,哪里顾得上死者的香火。
年轻人死后数月,庙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妇人,拦住痴顽和尚打听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