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评选范围的扩大。
因为正是焦熊平做了金马主席之后,逐渐开放大陆电影进入金马奖的评选。这样使得金马奖的范围一下子扩大到了整个华语圈。
在华语电影奖项中,也只有金马奖最能海纳百川,完成了从宝湾本土电影到宝港,再到大陆电影,直到将马来西亚、新加坡电影也涵盖进来的“华人电影节”的概念塑形。
而且金马奖能在一片商业洪流中,为独立制作和独立电影人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这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
相比较而言,金像奖侧重港片的入围标准,在大陆和宝湾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由优势变为了障碍。
因为过于本土化的质疑长期存在,随着大部分的内地和宝湾口碑佳片的缺席,金像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低。
最近几年甚至连名单都艰难凑齐,入围名单一公布就几乎能猜个不离十,因为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凑数的。
而随着近年宝港电影产业凋敝严重,产量减少。
所以大批电影导演,电影明星北上掘金。
金像奖的没落几乎成为了宝港电影没落的直观缩影。
而金鸡奖的评选范围最初是内地电影,后期放宽标准,凡是拿到龙标的电影都有评选资格。
这个标准看似放宽了政策,容纳了港台电影,其实由于你懂得的原因,大量优秀的港台影片,甚至是内地本土优质作品由于无法拿到龙标丧失了入选标准,与金鸡奖甚至是观众失之交臂。
当然不只是因为这个小原因,还有评委水准的保持。
因为尽管长久以来,金马奖一直因为“奥斯卡的玩法,戛纳的心”。
赛果屡屡遭遇舆论质疑,但正是在这样的冷门频现中,成就了金马奖就“电影”论“电影”的专业公信力。
因为实事求是的说,入围金马的影片,质量基本都是靠谱的。
这样就算评审团评议出现口味的偏差,那也只是评审好恶不同,不至于错的离谱。
那什么是错的离谱呢?
这样说吧,后世的时候比如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出奖项,当年口碑爆棚的《唐山大地震》《钢的琴》统统让位,反而《飞天》《岁岁清明》《爱在廊桥》等主旋律影片分享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