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离开邺城之时,桓温大军又再进数百里,现如今已到了阳平郡武阳县。
军中众将都想趁势急进,一股作气直奔邺城,可是桓温这时却下令全军就地歇息等待时机。
他们不清楚,桓温为什么突然停止前进,更不清楚桓温所谓的时机是什么,但是他们却不敢违逆,只得就地等待。
其实桓温现在所想,与当初行至灞上之时,他对王猛说的话是一样的。
想当初,桓温问王猛道:“吾奉天子之命,将锐兵十万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现在他深入燕地,而中原豪杰除了一个举郡来降的徐翻便在无一人来降,哪怕是一个名门望族都没有,这让桓温十分失望,所以他还在等待,等待关中豪杰前来。
不过桓温也不是干等,他一面派军进攻兖州各郡县,一面向四处散布檄文,将自己恢复中原的豪情尽皆传达出去,他相信用不了多久,便会有人前来
响应。
当年的灞上,桓温不仅尝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失败,而且还痛失了一大奇才。但是十五年后的今天,他告诫自己,他绝不能重蹈覆辙,他要成就自己的伟业。
桓温坐镇武阳,等待着中原豪杰云起响应,他知道这个事情不能急,他现在也有的是时间,着急的应该是燕国。
在另一面,长安城中,一直关注着燕晋战事的王猛又再一次接到远方传来的消息。
只见李化从门外结果一封书信,快步驰入府中,来到书房,见到王猛,兴奋的道:“师弟,关东又有消息传来了。”
王猛闻言,连忙放下手中之事,起身走到李化身前,拿过书信,拆开来细看了一番。
看完之后,王猛不禁感叹一声,说道:“都说晋室衰弱,燕正强盛,可谁知桓温一举,便连破燕军,现在竟已过了黄河,看来燕国即将不支啊!”
李化道:“人皆传言,说桓温伐燕,必无成功,师弟怎么说燕国将败呢?”
王猛笑道:“师兄有所不知,人言桓温之败
,在于人心不齐,其固至理也!而我言燕国不支,亦是燕主无识,终非桓温之敌,不过不支不等于灭国,若没有燕国的不支,哪有我大秦的得利呢!”
李化听王猛这么一解释,当即恍然大悟,明白了王猛所指。
李化又道:“不知师弟可否知道燕人遣使前来,现已过陕城,不日便将到达长安。”
王猛道:“这我也是才知道不久,怎么?”
李化道:“以师弟看来,这燕使前来,可是为了求援?”
王猛笑道:“师兄这是明知故问。不过我想他这次求援,恐怕要无功而返了。”
燕使未至,王猛便下了定论,这不禁让李化十分不解。
李化不禁问道:“师弟不是一直主张派军援燕的吗?有你的支持,陛下岂会不借兵救燕?”
王猛道:“师兄说的不错,我是一直主张遣兵救燕,但是却也是要看时机的,现在时机还不到。”
李化问道:“时机?什么时机?”
王猛道:“师兄可还记得,之前我曾说过,
桓温伐燕,乃是以必胜之势,那必是期于成功,可是他现在才刚刚度过黄河,可以说北伐之举,才刚刚开始,燕军虽然连败,但根本未伤,若此时我军出援,那又岂能坐收渔翁之利?”
王猛说得如此明白,李化又怎能不清楚,他所等待的时机,便是燕晋大战,两败俱伤,而大秦再遣军入燕,一来助燕退敌,二来摸清燕国兵力布防,以待后举!
面对已然国力大伤的燕国,秦军再发起猛攻,实可说是立于不败之地!
李化笑道:“师弟果然妙策,愚兄实难企及!”
王猛笑道:“师兄过谦了,这些年来,若没有师兄相助,小弟如何能这么轻松的走过来,要不是师兄立志不入仕途,小弟真想让师兄出任中书侍郎,与小弟一起共同为大秦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