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人将那燕兵埋葬之后,毛穆之又道:“沿途燕军哨骑,绝不止此一人,相信燕军要不了多久,便会顺着行迹找到此处,如今我大军未至,还不宜与燕军交战,扰乱大司马计划,咱们还是先退为上。”
众人回道:“一切听从将军安排。”
毛穆之又道:“现下我有一计,说与诸位,请诸位参其可否。”
众人道:“将军请讲。”
毛穆之道:“我欲以一千轻骑,顺河而走,引燕军前来,等发现燕军踪迹之后,我军徐蹑其后,待时机可时,率军突击,出其不意,必可获胜!”
一人道:“我等奉大司马之命,在此等候,袭扰燕军,若与燕军遭遇,久难决胜,恐误了大司马交代的大事。”
说话这人,是军中一部将,毛穆之道:“将军所言,虽是不错,但是我意是在燕军追至我舟师到时,再发起进攻,到时我大军相合,前后夹击,燕人无援,胜负必可力决,又怎会误了大司马吩咐的大事。”
众人听毛穆之这么说,倒觉得可以一试,一齐道:“将军妙算,末将等听命行事。”
毛穆之又问道:“不知诸位谁愿领兵引敌?”
一人上前两步道:“末将愿往。”
这人年方二十余岁,正是血气方刚,名叫周英,一心想要在疆场闯出一个功名。
毛穆之道:“好,就由周将军担当此重任。”
众人商议完毕,当即分军为二,由周英领军一千,沿着清水继续前行,而毛穆之留下十余名哨骑,率军九千,退到离河岸差不多十里的地方静候,等待哨骑回报。
周英走得并不快,他要让燕军感觉他们近在咫尺,有追到的希望,但是却永远也不让他们碰到。
而燕人大军赶来,顺着痕迹追去,果然被周英所骗,一路紧追,直追了两个时辰,与水路舟行的晋军相遇。
这时燕将已感觉到了中计,便下令撤退。
可是这足足两万大军,队伍绵长,才气势汹汹的赶来,前军便突然调转马头,这不禁给了紧随其
后的燕军一个错觉,那就是前军战败。
而就在这时,毛穆之率军从后杀出,顿时喊杀声震天,吓得燕军人马俱惊。
本来已有些慌乱的燕军突然间丧失了信念,就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般,瞬时瓦解。
不过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两万燕军,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溃散,不是所有人都放弃了抵抗,还有无数人在奋战。
然而燕军军心已散,在毛穆之率军轮番攻击之下,已是渐渐难以支撑,而更让燕军陷入绝望的是又陆续有晋军从河岸边赶来,对他们形成了合围之势。
最后,在再无突围可能的情况下,被围的燕军选择了投降,这一场大战就此结束,晋军大获全胜。
不论是燕将,还是毛穆之,都没有想到这一战会胜得如此出奇,两万燕军,竟在不到两个时辰,几乎全军覆灭。
桓温得讯之后,大大嘉奖了毛穆之一番,并借此鼓舞了一番士气,全军将士,此时都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与燕军进行一场大战,向毛穆之那样立场
大功。
在清理战场之后,毛穆之又再一次的向黄河渡口赶去,只是这一次,他将大军排开,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搜索,将埋伏在沿途的燕军哨骑全都吓了回去。
远在黄河渡口的慕容臧见哨骑一个接一个的赶回,得知晋军所为,心中甚是烦躁,又不知自己派出去的两万大军如今境况如何,他在黄河渡口拦截桓温的心开始有些动摇了。
是夜,桓冲率领的前锋军乘船来到了清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桓冲并没有发现燕人伏军,于是命大军直接从交汇处左转,拐入上流,船行十里之后,靠岸停下,船上所有将士,一齐下船。
夜色昏暗,又不明敌情,桓冲不敢冒然前行,所以只是率领大军缓速而行,只要能在天亮前赶到清河与黄河交汇处便可。
一夜的时间,桓温统领的后军也赶到了两河交汇处,但是他并没有像桓冲那样,拐到上流,而是就在交汇处停了下来,命令檀玄等将率军下船,与毛穆之军合一处,他要在明日,给慕容臧一个惊喜!
现在桓冲手上有一万大军,桓温自统一万坐
镇,檀玄和毛穆之各统一万,将与燕军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