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巨野之泽郗超之谋

前秦猛士 堪丈几寸心 2338 字 8个月前

毛穆之这下总算明白桓温指的是什么了,天气越来越热,河水也越来越浅,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便是不知前方到了何处,水路就可能变得不通!

毛穆之道:“天旱,水道绝。”

桓温笑道:“我就知道武生对这十分清楚,所以我才将你找来。”

毛穆之道:“不知大司马有何吩咐?穆之定竭尽全力,解大司马之疑难。”

桓温道:“好,有武生此言,我何愁此事不成。武生来看。”

毛穆之闻言走到桓温身旁,看着桓温案上的那幅地图,上面画着的,便是燕境的水陆图。

桓温指着图道:“天气虽越来越热,四处干

旱,但是离此数百里处的巨野大泽却是蓄水无数,若能凿出一条运河,将汶水与清水连接起来,那泗水就算干涸,也无关紧要了。”

毛穆之点点头道:“大司马之意,末将明白了。只是不知何时开始行动,是现在就去,还是…”

桓温道:“此地毕竟是在燕国境内,行事须当小心,现在若是孤军深入,恐怕突发意外,我看还是等大军到达金乡之后,再开始行动,也是不迟。”

这金乡县,恰好便是泗水与清水的交汇之处,到时只要毛穆之将汶水与清水连通,那大军便可驾舟直接转入清水,进而度过黄河,直取邺都。

这自然是桓温心中所想,他对此策的可行性并没有经过诸种设想,他只知道他这一次绝对会所向披靡,无须后顾。

此地到金乡县的路程,不过百余里,很快,大军便到了金乡,桓温命大军将舟船停靠在泗水边,然后在岸上建起了军帐,毕竟总是住在船里,并不好设防。

金乡县不过是高平郡的一个小县,桓温并没有将它放在眼里筑营的第二日,便命人先是传谕县中,示以祸福,劝其投降,在金乡县令拒绝之后,桓温

即命桓冲领三千精兵,去攻金乡。

这金乡县中并无常驻守军,县中可以充做守城力量的,不过只有千余人而已,而这千余人中,只有数百人手里有兵器,可以抵挡一时。

所以,当桓冲三千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金乡城的百姓得知晋兵前来,竟一齐涌向县衙,将那县令绑了起来,送至城楼,向桓冲请罪,并决定归降桓温。

金乡归附,桓温大军顺势进入金乡城中,而毛穆之也在此时,带着本部兵马,从金乡开始,往巨野凿河。

在金乡停留三日之后,郗超已感觉到了异样,这日,他独自来到桓温房中,问道:“明公于金乡归附之后,迁延不前,不知所虑为何?”

桓温道:“现在正值天旱,水道不通,我已命毛穆之毛将军带领本部兵马,前去凿出一条运河,将清水与汶水连通,等毛将军返程,我军便可继续进军了。”

郗超闻言,不禁大感惊讶,这清水虽说可以直通黄河,但是却全是逆流,而且四周尽是燕地,一旦有人半路伏击,岂不运道断绝。

郗超道:“清水入河,难以通运。若寇不战,运道又绝,因敌为资,复无所得,此危道也。在下窃为明公所不取!”

桓温闻言,也觉郗超所言甚是有理,但是一时却想不出什么好法子。问道:“那依嘉宾之意,当如何是好?”

郗超回道:“以在下愚见,不若尽举现众直趋邺城,彼畏公威名,必望风逃溃,北归辽、碣。若能出战,则事可立决。若欲城邺而守之,则当此盛夏,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矣。”

郗超说到此处,见桓温面露难色,知道桓温这次北伐,心里想的便是一定要成功,而此计虽然成果很大,但是风险也极大,孤军深入的后果,是桓温所不敢想像的。

郗超又道:“但恐明公以此计轻锐,胜负难必,欲务持重,则莫若顿兵河、济,控引漕运,俟资储充备,至来夏乃进兵;虽如赊迟,然期于成功而已。”

桓温听到此处,看郗超的眼神已有些惊异,这的确是不世出的好计,但是郗超却忽略了一个问题

,一年,虽说不长,但也不断,已足够发生许多的变数。

一来朝廷会不会下旨阻挠还未可知,二来关中的秦国见此形势绝不会坐视不管,若是秦人出兵寇晋,那他又岂能安然留在燕境之内。

而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他已不想在等,他相信,以他用兵的能力,燕国绝没有人能挡的住。

桓温道:“嘉宾所言虽好,但皆非我所愿,不知除此之外,可还有第三策?”

郗超闻言,不禁在心中暗暗叹息,看来桓温已不会听他这两个计策了,而这次北伐的结果,即将变得难以预料,或者说难以成功。

郗超再次劝道:“舍此二策而连军北上,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以日月相引,渐及秋冬,水更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于时所忧,非独无食而已。”

郗超的话再一次触动了桓温,他不禁开始想像,若是此战真的拖到了冬天,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不过桓温想了一半,便阻止自己再想下去,因为那实在太过残忍,他绝不愿意让那样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