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建言不用桓温生忧

前秦猛士 堪丈几寸心 2326 字 8个月前

待众将退去,桓温进入内室,郗超也紧随其后,跟了进去。

桓温坐下,转眼便见到郗超,问道:“嘉宾可是有话要讲?”

郗超道:“明公方才所言,可是当真?”

桓温笑道:“嘉宾可曾见我在众人面前开过如此玩笑?”

郗超道:“那在下就为明公此举感到疑惑了。”

桓温的笑容突然收起,问道:“嘉宾何出此言?”

郗超道:“明公欲从兖州伐燕,可曾考虑过粮运?”

桓温道:“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桓某这一点还是知道的,而且这次伐燕,我军粮草准备得十分充足,就算和燕人耗上一年,也没有问题,

对此,想必嘉宾也十分清楚吧。”

郗超当然清楚,慕容恪死了已一年有余,而桓温偏偏现在才有伐燕的举动,并不是因为之前他没有这个念头,而是他在储备粮食,他可不想重蹈灞上乏食,无功而返的覆辙。

郗超道:“一年来,府库充盈,确实够得上这次大举之用,可是明公可曾想过,这些粮草要怎么运道前线?

南方不比北方,水陆交错,运粮需水陆俱进,在我大晋境内,倒是没什么问题,可是入了燕境,路途遥远,汴水又浅,水路不通,可用于运粮的车马又少,漕运不通,这仗如何能打的下去。”

郗超说的是事实,汴水由于连连战乱,未经疏浚,淤泥拥堵,导致河床变浅,小船通行倒是可以,但是用于运粮的大船,却是一步也难以前行。

桓温既然有意北伐,对这个情况自然十分清楚,他知道,要想从汴水运粮,除非派兵将汴水仔细的疏理一番,不然只有另想他法!

两军交战之时,疏浚河流所耗人力、物力甚大,再加上极为耗费时间,要想疏通数百里的汴水,至少也得数月才行,那时,他的士兵恐怕早已经饿死

了。

所以桓温心里另有打算,与其靠着难以通行的汴水,不如另凿一条运河,将清水与汶水相连,一样可以畅通。

而凿一条几百里的运河,就比疏通汴水要容易得多了。

桓温道:“嘉宾不用担心,桓某自有打算,到时绝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郗超闻言,知道再说下去,桓温也不一定能听,于是拱手道:“既如此,那在下便告辞了。”

桓温点点头,示意郗超离去,他还有公务需要处理。

转眼间,十余日过去,现在已是四月初,桓温终于率领手下五万大军,从姑孰出发,直奔京口。

从姑孰至京口,大军水陆俱进,放眼望去,江河之上,舳舻延绵数百里,看上去实在壮观得很。

桓温此时站在船上,看着船只乘风破浪,他的热血不禁开始澎湃起来,他已经将他毕生的事业赌在了这一场北伐上,他的心里此时只有一个字,那便是胜!

胜则万事皆顺,败便是自损威名。

桓温突然对诸将道:“看这涛涛江水,正如那内外不和的燕国,必将为我军乘风而破之。”

众人不知桓温为何突然说这么一句话,都不敢插话,只望向一旁的郗超和王珣,因为他们俩人,可算是最懂桓温心思的了。

王珣道:“明公威名,早已扬于四海,今帅王师讨燕,燕人内既不和,岂能相抗!明公收复中原,光复华夏,已是指日可待了。”

众人闻言,也都一起道:“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桓温此时正希望听到这样的话,虽然有些恭维的意味,但却也说明众将一心,只要心齐,就绝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然而桓温没有注意到的是,船上的每个人几乎都在开口附和,却唯独郗超满怀忧色,一言不发。

大军行进了五日,便到了京口,与先到的桓冲汇合。

两军既和,军势又增现在便只待豫州刺史袁真的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