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上前道:“回将军,据小民所知,秦军于南乡郡只攻下了南乡与安阳两城,其余各处并未听
闻有战事。”
桓豁闻言,顿时恍然大悟了过来,怪不得秦军到了新野城下,却不敢与他交战,原来是怕新野久攻不下,形成对峙之势,而其余未下之城派出大军袭击其后,为了避免四面受敌的情况出现,秦军果断选择了后撤。
桓豁想到此处,更觉秦军之可怕,若不是他阴差阳错,提前半日来到了新野,就凭新野那点守兵,怎么可能挡的住秦军的攻势,若是秦军攻下了新野,那么他们便可以放开手来进攻那些未曾拿下的城池。
桓豁道:“既然秦军已撤,那我大军也就没必要再驻扎城外了,传我军令,全军拔营进城。”
桓豁率大军进入了南乡城,由于时辰已晚,桓豁便想歇息一夜,等明日在率军前去追赶秦军,收复安阳。
而这一夜,王猛却开始在安阳干一件事情,他命令杨安和李化一起率军排查安阳城内的百姓户数,每一户人家都登记在册。
杨安和李化忙活了大半夜,终于将这件事给办好了,直到子时过后,杨安和李化才回去向王猛复
命。
王猛此时并未入睡,见两人回来,问道:“安阳城中百姓户数,是否如那沈县令所言?”
李化道:“经查,现安阳城中百姓有一万二千四百七十三户,与那沈县令所言相差不过几十户。”
王猛道:“只要相差不多便好。今夜时辰已不早了,明日还要赶路,两位还是快些回去歇息吧。”
杨安和李化忙了一夜,早已经十分困倦,现在既然差事已经做完,那他们也就可以放心的去歇息了。
于是杨安道:“倒还真是有些困了,将军也早些歇息,末将告退。”
说着杨安便转身离去,而李化却还是站立在王猛身旁,并没有准备离去。
王猛道:“师兄有什么事吗?”
李化道:“倒也没什么事,只是在想师弟若要将这安阳城中百姓全都徙入长安,恐怕并非易事!”
王猛道:“师兄此话怎讲?我手下有精兵两
万,要想押解这万户百姓到长安何难之有?”
李化道:“有百姓同行,行军速度必然慢上许多,而且军中余粮不多,这后面又有追兵,恐怕并非上策。”
王猛闻言,倒有些不明白了,先前途经丰阳的时候,便已经申明陛下喻旨,到时一到丰阳,便可以调粮,何来粮草不足一说?
王猛有些疑惑的看着李化,思索着李化心里到底是什么意思,终于,王猛明白了。
王猛道:“师兄是不想让我将这些百姓迁入长安?”
李化道:“这些百姓在此安居乐业,徙入长安未必就比留在安阳好,何况他们都是晋人,入了秦境,必然处处低人一等,师弟何不放他们一马?”
王猛道:“师兄怎么突然这么说?小弟既然效力大秦,必然当事事为大秦着想,无论从何处来说,将安阳之民徙入大秦,皆是有利无害,师兄岂可为此感情用事?”
李化感叹道:“唉,我也知自己无法说服师弟,只是想着这些因战争而受累的百姓,不免有些不忍。”
王猛道:“师兄其实不必为此担心,他们虽然说是晋人,但是等到了大秦,便是我大秦的子民,只要小弟执政一日,便会让他们同大秦百姓一样,受到公平的对待。”
李化闻言,笑道:“有师弟这句话,那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既然明日还要赶路,师弟也该早些歇息,不必太过操劳。”
王猛道:“平日里习惯了,睡不着,就看看这安阳县里的文书,也算是了解一下晋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不是吗!”
李化道:“那我就不打扰师弟了。”
说着李化便退了下去。
等到第二日早上,王猛派军将安阳城里的所有百姓都给聚集在了一起,而且还准许他们带上些随身细软,只见此时安阳城外,两列大军分列道路两旁,而安阳城里的上万户百姓则聚在道路中央,现在正由李化带人清点着人数。
没过多久,清点完毕,与昨夜所差无异,王猛这才命令大军开始启程,直往丰阳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