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家族兴亡东山再起

前秦猛士 堪丈几寸心 2265 字 8个月前

谢安闻言,不禁心中一震,心想谁会在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等到那人走到跟前,谢安才发现说话的人就是当今的御史中丞高崧。

这高崧和谢家有亲,以前和谢安的关系也十分要好,以前谢安隐居的时候,高崧时常当众怒斥桓温专权,而现在谢安却要去做桓温的官署。高崧这时突然说出这样的话,谢安也多少有些明白。

谢安道:“谢安本属苍生之一,安敢不心念苍生。”

高崧笑道:“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今卿出仕桓温,苍生亦将如卿何!”

谢安听高崧将这话都点破了,不禁脸上露出些羞愧之色,因为他以前也曾支持高崧反对桓温。而现在为了家族的兴衰,他不得不借桓温来实现目的,面对昔日共同吟咏的好友,让他如何能不感到羞愧。

谢安被高崧说得呆立在当场,久久不言,这本来欢送谢安的聚会,突然间显得十分尴尬,众人都不禁对高崧有了些意见了。

这时一人解围道:“今日是安石上任的好日子,说那么多无关紧要的话就没意思了,咱们还是一同送安石上任吧。”

谢安当然顺承善意,说道:“那在下便出发了,多谢诸位同僚相送之意。”

谢安终于踏上了上任的路,他在心里默默的思考着刚才高崧所说的话,他知道依靠桓温并不是长久之计,终有一天,他会找机会脱离桓温,让天下苍生对他谢安的厚望不受到辜负。

不久之后,谢安刚来到了桓温的治所,便见桓温一脸笑容,亲自出门迎接。这是多么大的礼遇,谢安不禁也开始有了些感动。

桓温上前握住谢安的手,笑道:“可算把安石给盼来了,快请进屋,咱们好好畅聊一番。”

桓温的举动让谢安不禁感到受宠若惊,谢安道:“谢安不才,让将军久等了。”

桓温道:“似君之贤,就是让我等上一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谢安随着桓温进到屋内,似乎有些激动的道:“当年我出镇荆州之时,便听闻安石贤名,只是恨不得一见,现在终于得偿所愿,只可惜已过去近十八年了。”

当年桓温出镇荆州才三十一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而谢安那是也刚好是弱冠之年,少年气盛之时。

谢安道:“当年将军仅凭数万兵马,便灭了李势,收复蜀地,功盖一时,还有什么好叹息的呢。”

桓温道:“只可惜现在我已老了,而朝廷却没了收复中原之志,北伐迟迟不得实施。”

谢安听出桓温似乎对北伐事业未竟十分怅恨,说道:“自中原大乱,移居江左之后,论北伐之功,则将军之功最大,如今洛阳已在朝廷手中,中原可望矣!”

桓温虽然知道谢安是在安慰他,但是他依然

问道:“哦?安石也以为收复中原有望吗?可是现如今燕、秦形势已经渐渐稳固,想要克复中原,殊非易事。”

谢安道:“夷狄处中原,终不可久也,将军只要耐心等待,肯定会等到绝佳的时机的。”

桓温现在已经快五十岁了,如何能等得起,他知道现在朝中大臣都对他手中权力过盛有所不喜,但若是将手中的权力交给那些只会嘴上说说的人,难道就会比在他的手上好吗?

桓温笑道:“听闻安石这耐心功夫一流,不知安石是怎么练出来的?”

谢安道:“凡事自有天定,急之无用,不如顺其自然。”

桓温笑了,会心的笑了,他发现谢安身负重名果然是名不虚传,这一分从容和淡定,突然让桓温想起了六年多前在长安城外见到的那个扪虱而谈王猛,如今已是秦国的重臣。

当时桓温觉得整个江东无人可与王猛相比,但现在桓温却不再这么以为,谢安便是能和王猛相提并论的大才,江左有人,让他如何能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