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六章 灯谜

随后程处弼便被自己这些个已过门、未过门的媳妇们拉着,流连于各式各样的彩灯摊位上。

摊位上挂着的都是一些用于赏玩出售、便易携带、制作精巧的小灯笼,绣球灯、白兔灯、黄鹂灯之类。

每只灯笼的灯穗上,皆是挂着一张字条,字条上标注着灯笼的价格,当然还有更重要的灯谜。

要想得到心仪的彩灯,出得起价不是重点,可你要猜对灯谜,才能把彩灯给买走。

“夫君,你快看呀,这些彩灯好美呀!”

“夫君,你快看这上边的字条,我们猜中带走好不好?”

“夫君......”

对于女人一看到闪闪发光、璀璨亮堂的东西就走不动路的道理,程处弼只能笑笑表示,你们高兴就好。

这些彩灯看上去赏心悦目,实际上也不过尔尔,精巧是精巧,但毕竟来源于民间,总归不是精美之物。

就在过节之前,作为主管皇室内府的大佬,少府监窦德素还询问过自己,说少府监内正为皇宫内过元宵节制造一批彩灯,问要不要给自个送来一批。

军械寺内,许敬宗也在请问自己这个寺卿大佬,是不是制作一批彩灯,给自个家挂上,随便给寺内的内部员工发发过节福利。

对于这些符合民意的事情,程处弼当然是没有拒绝的。

眼前彩灯摊位上的这些彩灯,和军械寺制作的都相差不少,更别说和用于宫中制物的少府监相比了。

当然了,既然是出来玩,他也不会说这些伤风败兴的话,出来玩,就是图个开心、高兴,东西好不好到是其次。

而且,他也找到了自己的乐趣,那就是彩灯上的字谜。

灯谜,即写在彩灯上的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又称文虎,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这一通俗口语。

谜语起源于夏代,以歌谣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士大夫和周游列国的说客都擅于用隐语来启发、进谏、游说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