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造船厂的事情谈妥,杨丛义决定去一趟广州,但在去广州之前,他去了一趟市舶司,再次拜访市舶司严大人。年初请严大人帮忙招募一些舵手、水手,这次过来,自然要去看看结果。
从市舶司出来,杨丛义脸上的神情还算轻松,已经登记的舵手、水手有一百多人,等船队真正组建起来,前来应征的会更多,招募百十名舵手,应该不成问题。
至于让帮忙招募熟悉去大食水路的大宋商人或舵手、水手却是一个也没有,去过三佛齐国和占城的倒有一些,再往西就没人去过。虽有些大食商人远渡重洋,现在还在大宋,但他们都是乘小船沿陆地边缘行进,他们走的海路,大宋海船几乎不能行走。
泉州没有,不知道广州有没有。
两天之后,杨丛义启程离开泉州,催马赶往广州。
在离开泉州前,给汤鷽写一封信,信中告诉他海船建造进度,现已有三十艘海船可用,若临安无事,可以提前来泉州,做商品物资交割的准备工作,顺便在泉州港附近建立回易督造处。
半个月后,杨丛义顺利抵达广州。
从泉州开始,越往南边越荒凉,路过的城镇都很小,一个县城的人口规模还不如江南,甚至连淮西的小镇也比不上,等到了广州,才稍稍好起来,城里的人多了,街市也热闹一些。
骑马穿街而过,街市上时不时可以见到外国人,看依着打扮和肤色面相,基本也可以看出有来自南洋诸国的,天竺地区的,大食地区的,广州城里的外国明显比泉州要多。
杨丛义先找去了市舶司,把来意说明,主管市舶司的是一个年纪很大的官员,已经连话都快听不清楚,杨丛义不得不一再提高嗓门。经过好一番折腾,才了解到一些广州港回易情况。
广州港从唐朝起就是外商很多的南方大港,南洋诸国前来朝贡,必须要在广州港上岸,然后走陆路进京,那时候来广州的外商都由朝廷派宦官管理,跟现在有所不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来广州的外商更多,每年足有上千人,但由于路途遥远,海路不安全,来做贸易的基本都是方便操纵的小船,最大的船也不超过一千料,带来的货物有限,运走的货物也十分有限,每年的外商交易额不超过五百万贯。
原本想请市舶司帮忙招募几个去过大食等地的大宋客商或舵手,但看年纪大了的官员耳朵不行,交流起来十分不便,也就只有好放弃,等把造船之事确定下来,有时间再自己招募。
辞别市舶司的官员,杨丛义催马去找造船厂。广州的造船厂不少,大大小小五六个,但会造尖底海船的,还真不多,跑来跑去找了一整天,只找到一个。
找到主管船厂事务的官员,亮明身份,表明来意后,杨丛义不啰嗦,直接就把三个月要三十艘两千料尖底海船的要求说给对方听,问他们的船厂能不能在三个月建造出来。
那官员直接就回答不能,他们建造的船不少,但尖底海船不多,一年也就那么几艘,用来做南洋回易。现在三个月就要三十艘,他们三年都造不出来。
见对方没有造船的,杨丛义直接告诉他,两千料的尖底海船,一千贯一艘收购,即使是旧船,只要下水不超过三年,也是一千贯一艘收购。
果然在优厚的银钱诱惑下,对方对建造海船产生了兴趣,开始松口,三个月内凑齐十艘船没有问题,再多就难了,他们平常很少造尖底海船,工匠不多,三个月最多能造出五六艘来,再购买几艘旧船,加起来十艘应该可以。
杨丛义也颇为无奈,这么大的广州港,建造的海船居然会这么少。十艘就十艘吧,双方当即谈好造船的细节问题,签订契约,先付六千贯钱,等十艘船在九月底之前送到泉州港,再付剩下的四千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