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用的是从周遭临时砍伐的木桩,而李承乾用的则是随军携带的沙袋与就地取材的泥土。
显然,后者会更加适合当下这个已经进入火器时代的过渡期。
其次是对于炮火的运用方面。
若是仔细观瞧过李靖的战史的人,就不难发现他打仗的风格。
他讲究的无外乎就是一个字,快。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敌军主将就是他的制胜法宝。
如此一来也就导致,他打仗的时候永远都是以速度为基础,骑兵是关键中的关键。
而火炮这种重物不方便携带,并且只要使用就难免进入阵地战的东西,着实不是他喜欢用的东西。
所以,他排兵布阵,往往都是步兵在前,骑兵在后,火炮在最后。
这也就大唐方面出现之前那种,敌人的火炮都把己方的阵线打没了,他的火炮还没来得及开动的主要原因。
而李承乾则完全与李靖相反。
既然有火炮,那就要将火炮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在战列的最前沿,清一色的全都是炮兵阵地。
而已凉州军对炮火的运用来说,他们能够时刻保证,只要敌人露头,炮弹就会第一时间的落在敌人的军阵中。
于是乎,倭军一方的战斗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倭军的主将,完全是按照当初进攻李靖一方时所采用的战术。
先是炮火开路,随后再用火铳兵跟上。
早前便说过,倭军的火炮其实并没有大唐的火炮精密,火炮的射程也没有大唐的火炮射的远。
这也就导致,大唐能打到他们,而他们却碰不到大唐丝毫。
可就算如此,在上一次,他们用这种战术时,大唐一方也是连半个时辰都没顶住。
但这一次却不一样了,还没等他们的火铳兵抵达近前呢,大唐的火炮就已经招呼过来。
众所周知,李承乾打仗的风格就俩字儿,富裕。
反正后面有李世民给兜底,自己就只管浪就完了。
他给炮兵阵地下达的命令也就一个:“五百门火炮,一万枚炮弹,半个时辰之内,谁要是敢特娘的剩一枚炮弹,小爷就将那门炮的炮长军法从事。”
在这样的命令下,谁还敢说别的?
只要开火了,那就是完全停不下来,炮弹呜呜的往外打。
这一刻,就见倭军的阵地仿佛是下了场炮弹雨一般,真可谓遍地开花。
看见这阵势的老兵都不由想起当初跟着李承乾征战西域的时候。
这不摆明了就是饱和式打击重现吗?
可怜倭军的前哨队伍,根本连什么情况都没搞清楚,便被大唐的火炮给打的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