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苦处几位秀才都深深尝过,加上只闻唐珏之名,并没见过唐珏本人,听了许文斌的话,几位秀才心里各有所思。
只有赵三友不死心,继续道:“昔圣人曾以七岁的项橐为师,甘罗十二岁为相,唐公子说不定也是难得的神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李秀才毕竟年纪大些,知道这次来许文斌是不会帮忙了,便拉了拉赵三友,向许文斌辞道:“打扰许老弟了。我们具体也不知事情有何出入,不妄加揣测评论了。”
众人出得门来,赵三友道:“李兄。你是没见过唐公子,人才实在让人倾倒。而他当时细心呵护妻子,可看出是有情有意之人。刚才许公子的话我实在不能相信。”
“相信如何?不信又如何?”李秀才道,“对唐公子没有任何帮助。”
赵三友长叹了口气:“我相信我的眼光,一定不能让唐公子受无辜的迫害。不是可以请愿吗?我一会儿回去把我的所见所知写下来,贴在钟楼下。”
“三友,”李秀才道,“你别太冲动。我长你几岁,觉得这里面有文章,肯定是唐公子得罪了乔县尉或者是哪位贵人,不然何以至此?再说,唐公子只是嫌疑,并未定罪,你要是现在就大张旗鼓地宣传,只怕会招来杀身之祸。”
“李兄,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我作为一名读书人,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唐公子受屈。我决定了。”
说干就干,赵三友回到学里后,用一大张纸写了一份请愿书,把当时见到唐珏的经过,还有闻知的劫匪事宜写了个清清楚楚。写好后,他拿着在学里请年轻的学子们签字。
县学里读书的除了二十多名秀才,多是十多岁的少年。听闻是今年的案首受到县尉的迫害,群情激愤,纷纷签了名。
赵三友又连夜赶抄了几份,贴在大荔县的钟楼、鼓楼等显眼处。手里留着众人签名的那份,与二十多位学子商定,明日一早去县衙为唐珏喊冤。
第二日一早,赵三友领头,与二十多位学子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县衙。正要击鼓,忽见李秀才匆匆跑来,冲着赵三友叫道:“三友,先停下!乔县尉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