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山道、门殿与……贵气逼人的陶朱台

背着行囊的少年们继续前行,经过陶然亭,那是先生陶然歇脚之处行至飞来桥,那是先生谈笑间取石造路之所踏上解剑池,那是先生俾睨天下驻足之处

山道蜿蜒,初时自东向西而行,在一片竹林处忽而折转向北,出了竹林少年们但见在山腰葱茏的林木中,有规模庞大飞檐挑角的建筑群与其中若隐若现,而在脚下山路的尽头,是院门亦是大殿,正中牌匾上“元一书院”四个飘逸的行书赫然其上,和此行踏足的山道一般,真灵感知之下,其中剑气纵横历数百年而犹存!

山中之路乍看触手可及,实则望山而累马,此刻虽书院殿门已是目力可及,但当少年们到达殿门时还是在一刻钟之后了。

数十红漆大柱挺立,支撑着三层挑角琉璃顶与其上,抱厦之后是数十扇紧闭的方孔朱红窗棂门,只有正中那最大的殿门敞开着。

跟在陈讲郎和玄色长衫督导的身后,在两侧高大葱茏不知生长了几度春秋的大树枝叶遮蔽下,倍感新奇且激动兴奋的少年们依次进入大殿。

踏过高高的门槛,许年只觉眼前一暗,片刻适应之后,眼前便是豁然开朗:六张书案一字排开,案后六位黑白长衫着身的讲郎,衣带上的纹绣和书案上的徽章醒目的昭示着六系系别,在讲郎身后则是澜衫学子,衣饰虽各不相同,但想必皆是为了赚取学分而来的书院学子。

“拿出号牌,各至各系,领取进学所用。”

书案从左至右,系别一如会试大帐中的排列,眼前情况很是明了,陈讲郎并未多做解释,只略略数语,但少年们也明白了该如何做,片刻之后两两散开又自发的在六系书案前站起了队伍。

门殿之中,六张书案前队伍最长的是天工馆,而最短的自然是许年所选的陶朱台,行至近前,案后的是一位年轻的讲郎,他正颇有些惊奇的看着许年。

“先生果真好本事,竟然真的招收了今岁榜首呃,不说这些”

打趣声刚出口,年轻讲郎便自觉失言,不禁尴尬的打了个哈哈,随即转移话题拿过一个竹制书箧道,“来,看看这个紫毫青竹笔、九秦石心砚、描金松烟墨、五色檀皮宣,怎么样,咱陶朱台的文房四宝就是好,这四样加起来放在市面上怎么也得一百两银子!哈哈!”

“还有这个,线装精较道经十卷,精装书院手册一份,小师弟,这可不是其他系软皮的那种喔,这都是先生从中州皇城最好的书坊印制的,你看这封皮、看这扉页,七层松油手工硬裱的哦!还有松香那!这么薄薄一本十两银子不二价!啧啧”